B10:经济学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经济学人
上一篇

“利差是被人为创造出来的”(1)

2013年06月07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 核心观点

  国企贷款成本高于民企。这可能跟我们一般的认识不同。在IPO之前国有企业平均贷款息差是0.045,民营企业只有0.034。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国企贷款成本高于民企

  对比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国企贷款成本高于民企。这可能跟我们一般的认识不同。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新京报:近来,你提到最多的一个观点是“企业IPO与信贷成本之间的关系”,能否介绍下这个观点?

  梁琪:这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层面的研究,比较微观。从融资模式来讲,我们知道有两种融资模式,一种是直接融资,一种是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就是在资本市场上,有IPO的形式和发型债券等形式;间接融资,最基本是银行贷款。

  以前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两个细分领域,要么是专门研究IPO,要么就是银行贷款,却很少有人把这两种结合起来研究。所以我们就决定从这个角度来切入。

  在去年的金融学年会上,这篇研究论文获得了一等奖。

  新京报:可否讲一下你们的研究过程?

  梁琪:对这个研究,我们抓取的沪深股市上市公司样本量很大,其中包括手工搜集了很多企业的上市前和上市后的贷款信息。剔除了一些金融业和信息量不足的企业,对比了企业上市前后的贷款成本的变化,尤其是对比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国企贷款成本高于民企。

  新京报:国企高于民企?这有点出乎意料。

  梁琪:对,这可能跟我们一般的认识不同。我们一般认为国有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成本比民营企业要低,但我们搜集到的数据却发现恰恰相反。在IPO之前国有企业平均贷款息差是0.045,民营企业只有0.034。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新京报:总体而言,你认为企业IPO以后,能对其自身的银行贷款会带来何种影响?

  梁琪:企业上市后,能够获得一定的声誉效应。相对于非上市公司,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上市公司会更为规范一些。比如上市公司股份制改造已完成,公司治理相对成熟,财务信息披露更为规范,人力资源聚集效应更为明显等。

  这些效应会对企业的贷款银行产生积极的影响。面对一个上市公司和一个非上市公司,银行在贷款时,往往会倾向于上市公司。

  新京报:这是不是也同时代表着主动提供贷款的银行也会增多?

  梁琪:通过IPO上市后,企业的财务信息就会披露出去。而了解、信任这家企业的银行数量就会增加,而企业未上市之前的主要贷款银行也就失去了以往的垄断信息租金。

  银行之间的竞争会加剧,企业在谈判时的议价能力便会增加。这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无风险利差促银行快速成长

  根据测算,目前中国的利差约为300个BP(即3%左右)。这些主要由金融政策所创造出来的利差,是没有不确定性的,也就是说是没有风险的。有些银行的净利息收入能占到总收入的90%多,即使情况好的,占比也在60%以上。

  新京报:如何评价中国银行业近年来的发展状况?

  (下转B11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