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5:书评周刊·社科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5:书评周刊·社科
上一篇

从战俘到公民

2013年06月0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作者:黄济人
版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3年5月
《哀将》
作者:胡博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2年10月

  黄济人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新版新增的“下部”,介绍的是被俘的国民党将领们在特赦之后的经历。经过细读,读者会发现,原来那些曾经被妖魔化的将军们在获得新生之后,也是一个个鲜活的平凡人,一位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将军也是人,在脱下了国民党的军服,成为一名公民之后,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作者的描绘下跃然纸上。对于这些公民,他们在特赦之后大都得到了人民政府的妥善安置,许多人甚至还成了政协的特邀委员、民革委员,有的还成为了文史专员,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精彩无比的亲历亲闻,为后世研史者提供了极其珍贵的一手材料。

  比如王耀武(原第2绥靖区司令官、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醉(原保密局云南站站长)两人,都在获得新生之后结识了新的伴侣,并喜结良缘,组建了新的家庭,其中沈醉还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小说,畅销海内外;又如杜聿明(原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和宋希濂(原川湘鄂边区绥靖署主任),前者在获得新生后定居北京,与妻女重聚享受天伦,并对女婿杨振宁的回国出力颇大;后者移居海外,并与海外同学组建黄埔军校同学会,致力于国家的统一事业;再如黄维(原第12兵团司令官),在获得新生后继续致力于永动机的研发,以此体现自己的价值等。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不可避免地牵连到这些获得新生的原国民党将军。作者对此没有丝毫避讳地将他所知道的悲痛遭遇予以真实记录。比如陈长捷(原天津警备总司令)和廖耀湘(原第9兵团司令官),他们就是在批斗中不幸身故的,更甚者,还有作者的父亲黄剑夫。黄剑夫在担任第109师师长的时候拒绝了北平的起义,但在第336师师长任上,还是选择了起义的道路,并在事后进入了人民解放军的南京军事学院担任军事教员。这位并不是战犯的军人,在“文革”之中依然受到冲击而亡故,这不得不说是作者心中的一件痛事。作者在这一阶段的描绘中,将当事人的心路历程描绘得淋漓尽致。

  “文革”结束后,一切事情又都陆续回到了正轨,仍然在世的文史专员们也开始了新一轮亲历亲闻的写作。但是这些专员所没想到的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引发了一场持久战。事情还得从杨伯涛(原第18军军长)写的一篇《陈诚军事集团发展史纪要》说起,该文在《文史资料选辑》第57辑发表后,引起了黄维的关注。作为陈诚的老部下,黄维和宋瑞珂(原整编第66师师长)认为杨伯涛的部分叙述有失公允。

  于是宋瑞珂首先“发难”,提笔写了一篇《陈诚及其军事集团的兴起和没落》,发表在《文史资料选辑》第81辑,以反驳杨伯涛的部分污蔑陈诚的言论。黄维的反驳也随即发表在选辑的“质疑、补充”栏目中。杨伯涛见状,毫不妥协,也随即在“质疑、补充”进行“反击”。双方你来我往,一场笔杆子的战争就此爆发。事隔不久,陈诚的另两位老部下邱行湘(原整编第206师师长)和方靖(原第79军军长)也先后加入战团。其中邱行湘与黄、宋两人结成联盟,共同“讨伐”杨伯涛,方靖则以中立的态度将双方“笔伐”中的错误予以纠正。

  对于“反杨联盟”,杨伯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过他对宋、邱两人并不怪罪,甚至对于部分反驳还认为颇有道理。但是对于黄维,杨伯涛则认为其“措辞尖刻、用心险恶”,尤其是黄否定了杨伯涛第18军军长的身份,更是令他感觉受到了奇耻大辱,于是决定带着黄稿去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发难”,使战火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好在相关领导人及时出面进行耐心的劝导,这才使杨伯涛打消了续战的想法,并正式向委员会主委递交了撤销自己所写文章的书面申请。

  当我们在阅读《文史资料选辑》的合订本时,会发现这样一则公告:“杨伯涛撰《陈诚军事集团发展史纪要》一文,作者提出撤销,另行撰写。黄维、方靖、邱行湘、宋瑞珂等对此文的订正文章,因尚有一定史料价值,均予保留”。战火至此得以平息。

  谁说将军决战一定要在战场上呢?看看这些获得新生的公民们,他们在卸甲之后,依然活跃在各个领域继续“决战”着。

  书评人:胡博(著有《哀将》)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