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7:书评周刊·历史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7:书评周刊·历史

百年沧桑,追访袁氏一脉

2013年06月1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袁世凯五夫人与儿孙们,约1925年摄于天津袁家大院。左一为袁克桓夫人陈徵;左二为袁世凯六子袁克桓;左三是袁世凯五女袁季祯;右一为八儿媳周瑞珠,怀抱其女儿袁家蕴;正中的男孩为袁克桓大女儿子袁家宸;旁边女孩为袁世凯十五女袁玲祯。
《百年袁家:袁世凯及杨氏夫人后裔百年家族史》
作者:王碧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6月

  ■ 作者简介

  王碧蓉,浙江慈溪人。上世纪80年代初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曾任中科院管理学院哲学讲师,《群言》杂志社编辑、记者。上世纪90年代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先后就读于蒙那西大学艺术系和澳大利亚心理咨询师专家学院,现任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外文网站主编。多年来一直关注民国史和家庭史,对袁氏后人做了大量调研和采访工作。

  1987年秋,时任《群言》杂志记者的王碧蓉到天津采访民盟中央召开的教育专题会议,那是她第一次到天津,自然免不了逛食品街,品尝“天津三绝”——桂发祥麻花、狗不理包子和耳朵眼炸糕。

  同事问她,知道狗不理包子与起士林西餐与谁有关?王碧蓉一无所知。同事告诉她,这一中一西的食品与袁世凯有关。然后又问,是否知道这个食品街和他们所住的旅馆街是谁设计的,王碧蓉依然摇头。同事神秘地告诉她,这是袁世凯的亲孙女袁家菽设计的,这个教育会议的天津代表队领队之一,是袁世凯的孙女婿柏均和。王碧蓉蓦然一惊,感觉一下子跌进了历史。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到袁世凯的家族成员。

  2013年,已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并在国家博物馆任职外文网站主编的王碧蓉,出版了她近年来从事民国家庭史研究、大量寻访袁氏家族后裔的著作《百年袁家——袁世凯及杨氏夫人后裔百年家族史》。书中的主要人物,是袁世凯第五位夫人杨氏的后裔,从第一代写到第四代。当年在天津首次结识的袁家菽与柏均和,便是五夫人这一支的第三代家庭成员。

  在蔡东藩的《民国演义》里,袁世凯被写成拥有妻妾十六人,争风吃醋,混乱不堪。在此书中,王碧蓉根据袁世凯次子袁克文在1922年的撰文,列出了袁世凯家族一妻九妾和三十二位子女的详细名单,是一份较为可靠的资料。并根据袁家后人提供的资料,详细列出五夫人这一支系的成员名单。

  袁世凯后裔众多,境况也千差万别。对于为什么要选择五夫人之一支作为研究对象,王碧蓉称除了因为结识了袁家菽等这一支系的成员,还因为五夫人是袁世凯最信任的大管家,当家理财享有威望,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继承了袁世凯的家风——自强与孝道。这一支系的袁氏后人,除了两位早逝的女儿,4个儿子均从欧美留学归来,经济状况良好,没有坐吃山空,不做纨绔子弟。尤其是大儿子袁克桓,成为所有袁氏后人中最有成就的实业家,担任了启新洋灰公司和江南水泥厂的董事长,在解放初期作为民族企业家受到政府的优待和礼遇。

  对于袁氏后人,传说较多的是伪造《顺天时报》、怂恿袁世凯称帝的大公子袁克定,以及文采风流的民国四公子之一的袁克文,对于继承袁世凯理财和经济头脑的袁克桓,各种文献中都是寥寥几笔,读者并不熟悉。本书描写的人物重点即是袁克桓及其后裔。

  王碧蓉写作此书的最初契机,是将袁世凯还原为一个家庭成员,作为一位儿子、丈夫、父亲,在亲情、伦理及教育上的表现和作为,也许能帮助人们更客观地认识这位百年来备受争议的人物。正是这样的想法,得到了袁氏后人的认可,让他们第一次信任地与作者面对面敞开交流,并提供大量的资料和图片。当然,《百年袁家》的重点不在于写袁世凯,而在于袁世凯这个特殊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背景下给他家后人带来了什么影响,微观世家故事离不开时代宏观变迁。

  2010年,书稿已经接近尾声,最终又回到袁世凯这个人物。王碧蓉与几位第三代、四代成员,在天津原庆王府做过一次名为“袁家百年沧桑后人看先人”的座谈会,听取他们对袁世凯一生功过是非的看法。在他们眼里,袁世凯是一位遵循传统伦理讲究孝道,对待家庭成员公平,对子女要求严格且接受西方教育的开明先辈。虽然后代对待先辈的看法,因为尊者讳难免有失偏颇,但从这一支系的子女身上,仍能寻觅到袁世凯对他们的影响。虽然,袁世凯留下的痕迹已经越来越淡。

  采写/新京报记者 邓玲玲

  ■ 对话

  王碧蓉:将袁世凯还原为一个家庭成员

  新京报:你选择五夫人这一支作为研究对象,仅仅是因为认识这一族的人吗?

  王碧蓉:这当然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果我不认识的话,就没有这样的机缘。认识了以后发现他们家族的第三代、第四代都是非常出色的。比如第三代人都70、80岁了,言行举止都有从民国过来的风范,古今贯通,中西合璧,他们大部分的职业都是中学老师,因为解放以后家庭成分不好。第二代大部分都是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他们的职业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变迁。我在书中做了一个表格,这四代人的时代背景、所受的教育、职业、家庭、婚姻、道德和价值观做了纵横比较。

  新京报:你觉得他们这一支有袁世凯的家风传承,对吗?

  王碧蓉:对,这点特别重要,首先我把袁世凯还原为一个家庭成员,在我看来,家庭塑造每个人的性格,是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家庭有血缘,家风有传承。袁家的家风最重要有两点:一是自强,二是孝道。看袁世凯如何孝顺他母亲,如何教育子女,就可以看到袁克桓如何孝顺他母亲,如何教育子女。袁克桓是五夫人这一支承上启下的成员,身体力行,孝悌传家,严格要求儿女,培养儿女的恭敬。所以袁家第三代第四代都是孝顺和恭敬,特别孝顺母亲。

  新京报:你在澳大利亚学过心理咨询,从心理学角度看,袁世凯对后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王碧蓉: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袁世凯对每个后人的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第三代、第四代一直背着包袱,既觉得骄傲,又觉得说不出口,只是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是袁世凯的后人。

  后人眼里是正直、公平、威严的人

  新京报:几代人分别是怎么评价袁世凯的呢?

  王碧蓉: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在最后一章写了第三代、第四代如何看他的先人。而且专门在天津给他们做了一个座谈,怎么看袁世凯的功过是非。他们的看法可以概括为几点:

  首先,他们认为袁世凯是一个威严公平的封建家长,虽然有十位夫人,但是给每个人应有的名分,钱财和遗产也都是公平分配。多妾是当时社会的正常现象,影视剧中的演绎他们特别反感。

  其次,他们认为袁世凯是一个开明的人,兼容并蓄接受新鲜事物,从小站练兵、派遣大臣出国考察,到送孩子出国留学都可说明。

  第三,他们认为袁世凯胆大心细,遇事不慌,是敢于干,善于干的实业家。鼓励办工厂,开作坊,办工业展览,搞金融,办植物园,试验田等等,所有这些改革,稍有不慎,都有可能掉脑袋,没有一定的胆识可能就一事无成。

  新京报:后人来评价自己的祖先,因为尊者讳容易导致评价不够客观,只愿意说他们好的地方。

  王碧蓉:这种心理是有的,可以理解。袁家第三代人出生时,爷爷袁世凯已经过世了,所以他们没有直接接触过,但是与奶奶五夫人生活过,也经常从父亲以敬重的口气和神色追念中知道自己的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至于功过是非,连这么多史学家都搞不清楚,他们自己也是很乱的。他们只是从家庭的角度说一些细节,他们相信爷爷是一个正直、公平、威严的人。

  我在第一章写袁世凯作为父亲、作为丈夫,就是把他放在一个家庭成员的位置来看,而不是从政治的角度看,所以一下子得到他们的理解。写完这本书,袁家芯看了觉得这是最接近她爷爷的书,想象中爷爷就是这样的人。我写这些事不是为了翻案,其实就是把他还原为一个普通家庭成员。

  第四代回归平民

  新京报:袁世凯对他的几代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王碧蓉:其实这本书的重点不是袁世凯,而是袁世凯去世后给他家人带来的影响,第二代、三代、四代经历了怎样的遭遇、情感、婚姻等等。

  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对第二代,比如袁克桓。袁克桓还学了陆军,本来想成为接班人,但后来听从母命放弃了从政去经商了。我觉得袁世凯早年对贸易、对经济的了解,对儿子影响是很大的,他觉得没有钱什么都办不成。

  新京报:第三代呢?

  王碧蓉:他们出生基本都是三、四十年代。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反”“五反”,“文革”,只有大女儿一解放就去了美国,没有经历过国内的动乱。

  新京报:会不会觉得他们其实还是有一点贵族气息?

  王碧蓉:有的。你一跟他们接近,就觉得那种贵族气息还是有的,虽然他们在平时工作生活中很低调。他们能够放得开,粗犷的时候很粗犷,但严格起来也很严格。

  第三代有意思的是大儿子袁家宸,1950年从美国留学回来,那时家里有好多的佣人伺候他。抗美援朝后,他只好到一所中学教书,而且是临时老师,待了一辈子。从贵族突然成为平民后,他的思想转变特别深刻。他应该是新旧社会交替过程中的代表。

  新京报:第四代有家风传承吗?

  王碧蓉:我觉得孝道和自强一直是遵循下来的,但可能回归为普通平民的感觉。第四代跟第三代有很大不同,第四代更平民化,更自由一些。因为他们都经历过文革,上山下乡,从小受的教育不像第三代那样严格,所以你就会发现,他们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人,或者是一个普通的职员,跟第三代完全不一样了。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