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3:书评周刊·天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3:书评周刊·天下

“棱镜门”和《一九八四》的突然畅销

2013年06月1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棱镜门”事件的主人公斯诺登这样讲述自己站出来揭露美国政府的初衷:“如果你意识到你所助力创造的这个世界,正在一代一代越变越糟,人们正在扩大压迫的能力与范围的时候,你会愿意冒任何风险,付出任何代价。”
美国Plume出版社推出的《一九八四》60周年纪念版。目前,此书在亚马逊总榜中排名第37位。
《一九八四》
作者:(英)乔治·奥威尔
译者:董乐山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年7月

  “棱镜门”事件正愈演愈烈。

  事件最先起源于6月5日。英国《卫报》发表文章称,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一天之后,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在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6月7日,正在加州圣何塞视察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做出回应,公开承认该项目。由此,这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浮出水面。“棱镜门”事件无疑强烈地触动了美国民众的神经,引发民众对于政府侵犯个人稳私、侵犯个人自由的极大担忧,就在“棱镜门”曝出后的几天内,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写于1949年的反极权小说《一九八四》销量一路飙升,登上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

  个人自由、公民隐私还是国家安全?

  同样浮出水面的还有事件的“告密者”爱德华·斯诺登。现年29岁的爱德华·斯诺登是美国防务承包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的一名雇员,过去4年内一直为美国国家安全局工作。在采访中,他说自己之所以愿意站出来,是想以此证明这些项目和政策的真实性,而不是因为匿名就被政府妖化成一个反对政府的人士。

  但斯诺登并没有因此便摆脱政府方面的指责。6月12日,在美国国会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亚历山大辩称,美国所实施的大规模秘密监控是维护美国安全所必需的“有效手段”,监控手段经由国会批准。这些监控项目在纽约、芝加哥等地摧毁或帮助摧毁了恐怖分子的破坏图谋。他认为,斯诺登的“泄密”行为损害了国家安全局的行动能力,其结果是令美国及盟友已不像两周之前那样安全。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也撰文指责斯诺登的“自由放任主义”行为,“如果要社会良性运行的话,那就必须要一些基本层次上的信任和合作,对制度的敬畏以及对共同程序的遵守。而当斯诺登单方面决定暴露国家安全局秘密文件的时候,他实际上已经违反了所有这些基本面。”“事实上,他是让事情变得更糟。”布鲁克斯想要强调的似乎是,如果我们想要维持共同体以期达到共同的善,那我们必须有所屈从。奥巴马此前也要求公众“明白100%的安全和100%的个人隐私不可兼得,每个人都不得不有所取舍”。

  但屈从与取舍的边界在何处?以上说辞并未能平息美国公众的质疑,已经有前政府官员、议员和民间组织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美国政府停止网络监控。而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个人自由、公民隐私在何种程度上应该为国家安全所牺牲?

  “棱镜门”事件后《一九八四》突然畅销

  就在对“棱镜门”争议不断的时候,一个现象却不容忽视,即《一九八四》突然畅销。

  据外媒报道,在《卫报》刊登了斯诺登所提供的绝密文件之后,《一九八四》在亚马逊上的销量排名从12507一跃进入前200名,截至目前,其排名已经达到第37位。而从整体销量上来说,《一九八四》的销售量则至少提高了7000%。颇有意味的是,奥巴马在一次上周五发言中似乎也引用了《一九八四》中的情节,“从抽象的角度看,你可以抱怨老大哥(《一九八四》中的独裁统治者)和他的机构胡作非为,但从细节入手,我认为我们已经取得了适当的平衡。”

  为什么《一九八四》会突然畅销?对此,《纽约客》不禁发问:“我们是否生活在《一九八四》之中?”

  《一九八四》是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小说中世界被三个超级国家,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所划分,三个国家都在独裁者的统治之下。在大洋国,一切权利都被“党”牢牢掌控,党和国家的领袖“大哥”是一个从不露面,但全知全能的人物,对他的臣民实行极端的独裁统治,所有人都处于被监视当中。所有私人居室都有一个无孔不入的叫做“电子屏幕”的现代化设备,既发号施令也监视行动。城市中则到处都贴着“老大哥正在看着你”的条幅,思想警察随时准备惩罚那些有独立思想的人。几乎所有人都成了温顺和无意识的动物,但主人公温斯顿却未被成功洗脑,他不满寡头政治,追求个人自由,并私下计划反叛。

  《一九八四》就像一则预言,尽管其中描写的极端情景并未真正发生,但小说中的某些罪恶已在现实中一次次上演,让人感叹奥威尔惊人的洞察力。此次,斯诺登也好像奥威尔笔下的主人公,他在采访时的发言也好像温斯顿行动的注脚,“如果舒适但却不自由地活着,我觉得大多数人还是愿意的,这是人的本性。每天你早起上班,做着违反公众利益的工作,赚取大把工资,然后晚上在看完电视秀之后睡觉。但如果你意识到你所助力创造的这个世界,正在一代一代越变越糟,人们正在扩大压迫的能力与范围的时候,你会愿意冒任何风险,付出任何代价,只要公众有机会做出自己的决定。”

  《一九八四》与当下现实已有所不同

  公众已经开始思考,英国报纸City A.M.的编辑阿利斯特·希思说:“如果在每个家庭中安装窃听器,监听在每个酒馆、汽车上、火车上、工作地点的每个谈话,便能减少犯罪,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如此一来,我们便不再是一个自由的社会。”“我们现在面对的挑战是,在考虑国家安全的同时,重新思考自由主义的原则。你问我知道详细的解决方案吗?我不知道,但我很清楚当下的道路不是令人愉快的。”

  《一九八四》所给出的道路是决绝的,温斯顿这个“人类精神的捍卫者”,最终被折磨成一具僵尸,他甚至开始热爱“老大哥”,个人自由最终屈服于独裁统治。但《纽约客》的文章却想提醒读者,当下的社会现实的压迫远非小说中那样严酷,小说中“党”所感兴趣的“‘不是你们犯下的愚蠢的罪行。党关心的不是显在的行为,思想才是我们所关心的全部。’但美国国家安全局首要关心的是显在的行为——恐怖分子和他们的威胁——也许可以说,或者人们希望,思想不是他们太想关心的东西。”文章说这绝非是让大众不用为政府的作为所担心,这也不意味着事情就会以温和的方式结束,但是,奥威尔笔下“靴子永远踩在人们的脸上”的情况已经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事实了。

  不过《纽约客》认为《一九八四》值得人们重读,“我是否注定要屈从于权威,否则就要忍受再教育,并面对令人生畏的101房间?奥威尔勾连了通信、隐私和安全的问题,他最具影响力的小说的确值得我们再读一读。”

  撰文/新京报见习记者 江楠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