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D06版)
●我回想自己一路走来,为什么竟然没有了梦想,我还这么年轻,我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幸福活过,更没有为别人的幸福活过,我究竟在为什么而活?
——赵晗,《和精英价值说再见》作者
●其实,从小到大,我很少依据自己的内心来做判断和抉择,因为总会有人告诉你什么样的选择是好的。
——姚翔(化名),大学毕业两年,目前央企工作
●从精英到大众到普及化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能力和岗位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胡瑞文,国家教育咨询委员
现实 “民营个体”用人最多满意度最低
姚翔(化名)大学毕业已有两年,目前在北京一家央企工作。考大学时,他听从父母的建议,放弃自己喜爱的历史,报考了北京一所知名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大学毕业时,他从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考入这家体制内的单位,让同学们很羡慕。“其实,从小到大,我很少依据自己的内心来做判断和抉择,因为总会有人告诉你什么样的选择是好的。说实话,我并不是非常喜欢现在的工作,有些单调,但是这份工作能给我北京户口、丰厚的薪水福利和地位、安全感,在现在的国内环境下我肯定不会轻易放弃。”
而和姚翔走着相同道路的人,并不是少数。姚翔记得一次和朋友吃饭,朋友说现在大街上看到的人几乎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复制人,走着相同的路,过着一样的生活。姚翔心想,他肯定也是其中一个。“梦想这个词离我有点遥远,我都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梦想。”
麦可思研究院近日发布的就业蓝皮书《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民营企业/个体”是2012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用人单位类型,本科院校中有45%的毕业生在“民营企业/个体”就业。但报告也显示,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民营企业/个体”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50%;而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9%。
“所以和几年前的大学毕业生相比,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肯定会更加现实。”北京某高校负责学生工作的冯老师解释,“像在北京生活压力这么大,还有一些限购政策,大学生们肯定要看重户口、薪酬福利等,这些都会影响到生活质量,学生的职业发展当然要考虑兴趣等因素,但现实问题也无法忽视。”
而在这个“史上最难就业年”,大学毕业生的选择无疑更加被动。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毕业生小卢说,今年工作本来就不好找,找到理想的工作就更难了。他本来想去媒体工作,但一直没有好的机会,最后只得找了一家企业做策划方面的工作。“我们其实还是有梦想的,不过可能要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了。”
建议 勇于从最基层的锻炼做起
值得关注的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短期内可能并不会有所好转。由国家教育咨询委员胡瑞文主持的《基于事业统计和人口普查的教育结构与人才供求分析》报告显示,2010年至2020年间,中国预计将新增9400万大学毕业生,由于同期市场提供的白领岗位只有4600万,能够成为白领的大学生将不足一半。
“我们用30年时间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达到普及化阶段,但也带来非常大的挑战。1991-2000年普通高校每年毕业75万人,2001-2010年每年毕业340万人,未来十年每年毕业700万人,成人高校还不算,这对就业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过去大学毕业生在成人就业中10个人里占一个,将来10个人里面有5个大学毕业生。所以,他们不光要做白领,还要做蓝领,不但要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而且更多要面向民营企业,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面向各种职业。从精英到大众到普及化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能力和岗位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胡瑞文预测,未来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大概有40%会进入蓝领、灰领岗位就业,成为知识型工人、知识型农民和知识型的现代商业服务人员。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很有志向的大学毕业生也要勇于从最基层的锻炼做起,我们的舆论导向要鼓励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从基层干起。还有我们高等学校培养的目标和课程都要和精英教育有根本的不同,我们现在还是精英导向,要呼唤高等教育转型。”胡瑞文说。
赵晗也对精英教育有自己的认识。“我之所以告别精英教育,并不是反对精英,或者我认为社会不需要精英,我想要告别的是一种精英教育。用我一个同学的话说就是,自己本来的目标是离开老家去成都,离开四川去北京,离开中国去美国,最好能够离开美国去火星,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要的精英教育,就是一种优越感特权,追求体面不凡,自大自恋。而缺乏的是灵魂,是对于社会责任的回应和担当。”在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的今天,大学生们需要认清现实,放低身段,做一个有灵魂、有梦想、有责任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