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上一篇

《最后晚餐》:现实到底即是痛

2013年06月18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当代剧场】

  《最后晚餐》却是一部将“实”做到底的作品。舞台布景如同挥刀切割出一个真实的香港家庭,狭促而破败的场面给故事做足了氛围。

  两岸三地青年戏剧节,香港话剧团带来了《最后晚餐》。

  看过《最后晚餐》,想起了去年的两个台湾戏《贼变》和《春眠》。同样是表现小人物的底层生活,同样是围绕亲情和爱情人之常情,三个戏的共同特点都在于故事讲得扎实,表演细腻且层次丰富。相比之下,北京目前上演的作品对类似题材似乎关照很少,对于形式的追求宛然已把内容逼迫得无处存身。当经典搭配明星已经成为大戏的标配模式,当先锋实验的旗号已经流露出破而不立的尴尬,当搞笑闹腾的都市喜剧铆足了劲挠得观众如同吸了笑气,舞台上要么光鲜亮丽要么光怪陆离,只是鲜见普通人生活喜怒哀乐,难寻底层的苦难和绝望。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就这样淡出了舞台的边际,成为了隐没的灰色地带。

  《最后晚餐》 展现的是一个标准的问题家庭。父亲嗜赌、养情妇、打骂妻子,毫无责任感可言;母亲软弱、易轻信、惯于逃避,只有缺乏底线的爱;儿子失恋、丢工作、生活狼狈,童年阴影笼罩着现实生活。以母子二人共进晚餐为始,多年来积攒下的痛苦经历在二人的谈天中层层剥露,所有的狼狈和不堪堆积到一起,便成那袋存放在厨房里的炭包——母子二人殊途同归的打算以“烧炭”的方式结束生命。然而两个想死的人碰到一起,就成了对方不能死的理由,这股死亡力于是被推向了罪孽的始作俑者——从母子自杀到谋杀亲夫/父。剧情出人意料又翻转得顺理成章,在解开了之前死扣的同时,也祭起了另一把残酷的刀刃。

  提起舞台上的现实主义,历来能听到不屑之声,觉得老套乏味,墨守成规。然而《最后晚餐》却是一部将“实”做到底的作品:屋角供着神龛,墙上贴着日历;饭桌上喝汤吃饭,摆出的橙子切做几瓣;电视里放着广告,打开电脑弹出的是QQ窗口……舞台布景如同挥刀切割出一个真实的香港家庭,狭促而破败的场面给故事做足了氛围。就在这样的小空间里,母子二人的对话虽然内容琐碎,但对白却始终保持着不蔓不枝的克制。无论是眼下的坎坷还是过去的伤害,母子二人讲出的所有故事都收拢在贯穿始终的主线中,让故事结构里的“双双自杀”显得可信而水到渠成,也让小人物的悲苦和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景、对白、情感,这部戏把最底层的生活放到显微镜里去看,笔触干净利落如白描,矛盾迭起和情感激荡又像表现主义的《呐喊》,具象和抽象之间对冲把张力顿时推到了满格。

  相比于很多戏表现出的逻辑断点和用力过猛,《最后晚餐》在近乎于平实的表达中沉着铺陈直到图穷匕见,戏剧性和冲突被揉碎在舞台空间里,融会贯通。

  《最后晚餐》戏很扎实,但也有遗憾。从母子放弃自杀到蓄谋杀夫/父,这一段延续了之前的路数继续讲述往昔故事,此时却显得有些冗长。全剧情绪的母子自杀计划大白之时就推到顶点,之后一旦抻得太长,就容易陷入疲沓。然而高明在于最后突然出场的父亲,这种“突发”迫使走投无路的剧中角色做出最后的选择,在戛然而止中又掀起了一波余浪,让戏收在了另一个悬念中。

  □查拉(北京 剧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