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节观察】
上海电影节新片展映单元仍有一部分创作者自觉承担起为时代作传的使命,这让人感觉到一丝欣慰。
上海电影节新片展映单元今年有15部电影参赛,有大片也有小片,有文艺片也有商业片。作为评委,我印象最深的是关注我们生活的时代的中小成本电影。
中国电影烂片多,那是按比例说的。中国导演拍摄类型片的功夫尚不到家,但他们沿袭自先辈的写实本领并没有丢。参加展映的现实题材影片水准参差,各有亮点,按题材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关注社会问题的有宋国锋导演的《胡巧英告状》和唐晓白导演的《爱的替身》。《胡巧英告状》是难得的敢于触碰现实尖锐问题的电影。关于食品安全问题,报章时评总是声嘶力竭地呐喊谴责,而影视作品极少正面表现。这部影片写出了地沟油为害之烈,产业链条扎根之深,金钱荼毒人心之猛,虽然手法上略显陈旧,但很有社会批判力度。
《爱的替身》讲的是农村的“借腹生子”故事,与此相似的有阎建钢的《为奴隶的母亲》和王小帅的《左右》。强奸生子,换妻游戏,可以包装成很粗俗的格调,但它实际上是姿态严肃的中国特色伦理片。影片充满了对“失独家庭”的悲悯和关切,也把这一社会问题提交到所有人面前。
关注心灵成长的有《杀戒》和《我的影子在奔跑》。6月播出的电视剧《门第》和同期上映的电影《杀戒》互为镜像,说的都是阶层和文化差别对婚姻的戕害。影片再度强化了“龙生龙凤生凤,杀猪的儿子会放血”的经验之谈,结尾时血案悬崖勒马,避免了成为《天水围的夜与雾》又一版。
《杀戒》关注阴暗的心灵,《我的影子在奔跑》关注孤独的心灵。“影子”没有走《海洋天堂》的悲情之路,而是以孩子的视角,略显梦幻、略带喜感地讲述了数学盲母亲带大理工宅孩子的过程。影片感伤而励志。
关注区域文化的有章明导演的《她们的名字叫红》和雷献禾导演的《索道医生》。《红》的镜头再次对准导演的家乡巫山,“红”有着多层寓意,既是西方人眼里中国的颜色,也是片中主人公的名字。王红和李红是中学同学,长大后一个失陷风尘,一个侧身政府。王红自强自尊自卑,李红面无表情,内有惊雷。身在小城,她们都被生活降服,缺乏挑战精彩的勇气。影片叙事从容,时有机锋,含讽带刺,哀而不伤。
《索道医生》技巧娴熟。淳朴认真大喊大叫的傈僳族人,足够原生态。邓医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散发着隔世好人的气息,却不是当今主流的人生哲学,放到深山老林里也很难让人信服。算是一部味道纯正的民俗片。
从这些影片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人的困扰和焦虑,也能看到民众中的善良和高贵。把这些影片联系起来看,就是一部洞照了时代和人心的《印象-中国》。当下,电视剧在唯收视率引领下走向了家斗和抗战的窄门,电影却在小清新爱情喜剧屡创票房神话的同时,仍有一部分创作者自觉承担起为时代作传的使命,环肥燕瘦,各尽妖娆,这的确令人欣慰。缺点当然是有的,那是他们改善和进取的方向。
□李星文(影评人 发自上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