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1:书评周刊
下一篇

余华《第七天》:七年是否磨钝剑?

2013年06月2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在当今的一线小说家中,余华每一次的小说出版,都会成为评论界和公众瞩目的焦点。这当然和作者的创作姿态有关。自《许三观卖血记》后,《兄弟》让读者等了十年,而最新的《第七天》,又让读者等了七年。和狂销数百万册的《兄弟》一样,新作《第七天》仅凭名字就在首日内达到了70万册的预订量。然而,我们似乎又目睹了《兄弟》命运的重演,伴随着庞大的销量数字而来的,却是巨大的争议和批评。如果说对于七年前《兄弟》的评价算是褒贬不一,而这次七年磨一剑的《第七天》,似乎遭遇了一边倒的批评。

  《第七天》以一个死者的视角,讲述了其死后七日的见闻,欲图借此表现当下现实的残酷与荒诞。不过,余华笔下的现实似乎与我们当下的现实,或者说在微博上被大家“围观”的现实太贴近了一些。有第一时间读完《第七天》的读者立刻上网吐槽:“读完《第七天》,极其失望,这个书应该叫‘微博段子集’。”

  那么,《第七天》的写作到底如何?而由此展开的更为重要的问题是,身处在极为复杂的中国社会,小说家该如何把握和书写当下现实?本期书评周刊刊发了青年批评家张定浩的评论文章和本报记者对于评论家陈晓明、杨庆祥的专访,为读者讲述了余华新作的得与失。

  详见C03-C04版·关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