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6:书评周刊·书香榜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6:书评周刊·书香榜
下一篇

现实元素让流行更厚重

2013年06月2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榜说】

  很久没看到这么漂亮的排行榜了。我的意思是,几乎各个分榜上都有极为重要的解读当下中国问题的读物。如果说,作为流行文化的组成部分,畅销书榜是社会思潮的风向标和晴雨表,那么,这周的排行榜值得各界高度认识。

  这周最热的畅销书当然是余华的新作《第七天》。虽然关于其文学价值各有说法,但是,谁都不能否认它在商业上的成功。我甚至认为,它甚至是今年上半年文学出版界的最大事件,也是继柴静《看见》之后又一本在短时间(两个月?)内有望直破百万册级别的畅销书。与其进入可能没有标准答案的是非纷争,我更愿意把它作为一个消费文化现象进行解读:如何把一个当代经典作家的新作品广为传播。

  可以这么说,早已实现财务自由的余华现在就是躺在床上整天睡大觉,也将凭借以往力作留于中国文学史册。因此,他还能动笔写下他的所思所想,就是值得庆贺的事情。也许《第七日》不是余华最好的作品,但将是销量最大的一部作品。因为,这次是著名的新经典公司在运作,我认为是余华合作过的实力最强的出版商。新经典公司此次出版和营销可圈可点。首先,出版过程中保密做到极致,在一个多月前最早放出风声出来之前,没有一家媒体做过任何报道。其次,基于余华品牌的“饥饿营销”张弛有度,不但在读者最想读它的时候同时推出纸版和电子版(与Kindle入华互相借势),而且,是如此低调。一反请名家签售的惯技,余华自始至终没能露面,更没有对任何争议直接表态,虽然他有的是时间看NBA。第三,话题营销效果堪比电影《富春山居图》。没有比引发两极化争议更好的卖点。对此,我想表示一下自己的浅见,试图对于当下中国乱象进行解读的作品,我都举双手赞成,哪怕它是粗糙的。老实说,这部作品不是一部以创见传世的作品(它的死人叙述视角是老掉牙的、它的封面设计主体形象--即将融化的小冰人则直接借鉴自其他装置作品),但是,即使是用文学手法串讲让中国人心痛的新闻事件,这一行为的勇气本身就值得拍手叫好。应该说,它和贾樟柯的《天注定》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关注现实,有些作品就来得更隐匿。比如,我注意到,这期学术榜上有四本书都聚焦同一时期的文化和知识分子。其中,曾经掀起一时学术新风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是老书新出,现在依然具有启发价值。《故国人民有所思》则是以《人有病,天知否》推动中国文化史研究的陈徒手的最新力作,此次从文学家侧重写学者,以扎实史料处理和独具魅力的讲述方式再度给“十年一剑”留下新注脚。《1966-1976的地下文学》虽然因为史料开放度的原因略显简单,但是,因为此类著作绝少,具有开拓之功。至于杨奎松的《忍不住的“关怀”》的价值,我就不说了,看到它占据首名,自有说不出的高兴。

  □公权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