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评论周刊·观察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评论周刊·观察

“吹哨人”斯诺登:金哨?黑哨?

2013年06月2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一个即将三十而立的美国人,5月20日不远万里从夏威夷飞到香港,下榻于尖沙咀的美丽华酒店,旋即透过英国《卫报》等世界主流媒体放出美国政府的绝密内幕,将世界舆论搅得昏天黑地。

  他是最新一位世界级的“吹哨人”。

  不过,在国外舆论普遍赞扬他是维护公民自由的“爆料英雄”的情形下,美国国内舆论却一反历史常规,对这位名叫爱德华·斯诺登的前中央情报局雇员和国家情报局技术承包商出现了褒贬不一的两极化。

  笔者刚从德国回来,听到的是欧洲媒体界对美国政府的谴责和不屑:一个向来以个人自由至上自诩的国家,居然和它一贯奉行的价值观背道而驰;而和它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激烈抨击的“专制国家”采取同样的、甚至是更高端和更全面的监视公民信息自由的行动,简直令美国无地自容。

  美国情报史学家马修·艾德认为,斯诺登的爆料“坐实了由来已久的如下怀疑:中央情报局对这个国家的监视比我们所知道的侵扰范围要大得多”。

  1 斯诺登其人其料

  在斯诺登今年5月从美国来到香港之前,他在夏威夷担任一家咨询公司的系统管理员近3个月,实际上为国家情报局工作。

  斯诺登1983年6月29日生于北卡罗来纳州的威尔明顿,父亲是宾夕法尼亚州居民和前海岸警卫队军官,母亲是位于马里兰州的美国地区法院的书记员。1999年,16岁的斯诺登随家人迁居马里兰州的埃利科特城,进入一所社区学院就读于计算机专业,但是他未能完成课业,后来通过了GED(普通教育水平考试,相当于高中毕业证书)。2011年,斯诺登以在线学习方式,攻读利物浦大学的硕士学位。

  2004年5月,斯诺登应征加入美国陆军特种部队。他想去伊拉克参战,但因在训练中双腿折断而在当年9月被解除兵役。他的下一个工作,是当上国家情报局在马里兰大学的高级语言学习中心的信息技术安全卫士。2006年5月,他在一个在线论坛上写道,他找工作无困难,因为他是电脑奇才。他说,中央情报局2007年找到他以外交身份做掩护,在日内瓦负责电脑网络安全维护。

  斯诺登告诉《卫报》,他在2009年离开中情局,转而成为国家情报局设在日本的一个美军基地内一处设施的私人承包商。国家情报局局长基思·亚历山大确认,斯诺登曾在该局任职整整一年,然后成为一名顾问。在他今年5月从美国来到香港之前,他在夏威夷担任一家咨询公司的系统管理员近3个月,实际上为国家情报局工作。他自称这段时间“非常惬意”,月工资高达20万美元。

  可能是由于斯诺登曾在日本的美军基地工作,据报道他对日本通俗文化深有兴趣,并学过日语。他还粗通中文,特别喜欢武术,并将佛教尊为自己的宗教信仰。此前他曾偕女友去过香港度假。

  6月5日,《卫报》发表美国的外国情报监视法院(FISC)的一道绝密命令,责令威瑞森通讯公司的一个商业分支逐日提供“包括地方电话通话在内的美国境内所有的”以及“美国和外国”所有电话通话的元数据。6日,先是《卫报》、20秒钟以后是《华盛顿邮报》披露了据称能让国家安全局实时评估电邮、网页搜索以及其他互联网通讯的“棱镜”项目。

  9日,应斯诺登的要求,他的身份通过《卫报》公开。格林沃德在《卫报》披露了政府的监控工具“无界告密者”(Boundless Informant),它通过电脑和电话系统按国别搜集海量信息,其中对伊朗、巴基斯坦、埃及、印度、约旦的监控最严。

  12日,香港《南华早报》揭露说,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9年起侵入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电脑。17日,《卫报》则将监控实施国扩大到英国,称英国情报机构“政府通讯总部”(GCHQ)在2009年伦敦G8峰会期间截取外国政要的通讯。此后英国政府予以否认。

  2 “吹哨人”面面观

  引发吹哨行为的,不仅仅是导致公众利益严重受损的公司或政府的不法行为,任何不法行为都有可能引发“吹哨”。

  “吹哨人”(whistleblower),是一个向人们报告不法行为的组织或是有权采取纠正行为的机构中的雇员、前雇员或成员。不法行为一般是对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违犯,包括欺诈、侵犯公众健康和安全以及腐败等,它直接威胁到公众利益。“吹哨人”以企业雇员居多,但也经常是政府机构雇员。

  引发吹哨行为的,不仅仅是导致公众利益严重受损的公司或政府的不法行为,任何不法行为都有可能引发“吹哨”。最常见的“吹哨人”是“内部吹哨人”,他们向所在公司或机关的其他雇员或上司举报不法行为。与之相对的,是向外人或实体举报不法行为的“外部吹哨人”。

  在美国,“吹哨人”向律师、媒体、执法部门和监察机构,或者向地方、州和联邦机构举报。如果这种披露受到法律的特别禁止,或根据行政命令出于国防需要被要求保密,“吹哨人”的举报可能构成叛国罪。

  人们对吹哨行为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吹哨人”是追求公众利益和组织性问责的无私殉道者,有人则把他们看成沽名钓誉者。另一方面,对“吹哨人”的迫害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成为严重问题。尽管根据“禁止报复雇员法”,“吹哨人”经常受到保护,但是仍然发生了许多惩罚吹哨行为的事件。

  有鉴于此,许多私人组织成立了“吹哨人”法律保护基金会或支援团体来帮助“吹哨人”。美国《“吹哨人”保护法》在42个州适用。该法规定,政府在雇佣一个雇员时要在劳动合同上写明,不能因为这个人揭露了政府内部存在的问题,如腐败、渎职等而被解雇或变相解雇。

  从知名的“吹哨人”的行为中不难发现,他们往往引发重大媒体监督案例。

  1971年,埃尔斯伯格向《纽约时报》等媒体提供了后来众所周知的“五角大楼文件”。真实身份是在2005年曝光的“深喉”——前联邦调查局副局长M·马克·费尔特,是《华盛顿邮报》1972年“水门事件”报道获得成功的关键人物之一。

  1994年,被美国第三大烟草公司布朗与威廉森烟草公司解雇的研发部副总经理、生化学家杰夫里·威甘德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披露,该烟草公司刻意对消费者隐瞒,公司明知香烟会让人上瘾,仍然给香烟添加致癌成分,他也成为美国一位家喻户晓的“吹哨人”。

  2002年,美国《时代》周刊史无前例地将3名女性“吹哨人”评为年度风云人物,她们是世通公司的内部审计师辛西娅·库珀、安然公司的副总裁莎朗·沃特金斯和联邦调查局特工科琳·罗利,前二人揭发了所在公司的财务丑闻,罗利女士则公开了联邦调查局对9·11事件的迟钝反应。

  2004年,美军在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东窗事发,向美军司令部举报的内部“吹哨人”是一位名叫约瑟夫·达比的宪兵。

  在美国以外,“维基解密”网站创办人阿桑奇成为令美国头痛而无计可施的互联网“吹哨人”。可能与阿桑奇相类似,《华盛顿邮报》报道说,斯诺登爆料的动机是他感到美国这个民主国家即将堕落为一个“监控国家”。在互联网和电脑时代,他很有可能成为美国和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吹哨人”。

  然而,这一次他吹的是“金哨”还是“昏哨”、“黑哨”,美国本土和各国各地的人们看法不一。

  3 美国舆论的分裂

  根据美国媒体的两次民意调查,普通民众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致上是五五开。

  传统上,许多美国人信奉自由主义的一种比较极端的形式——自由至上论(libertarianism)。它的基本主张是:极端强调个人自由,坚决反对政府干预社会和个人生活,主张以宪政制度保护个人权利并制约政府权力。因此,自由至上论是一种可被美国社会两大阵营即自由派和保守派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大致可称为美国式的自由主义。

  斯诺登就自称为一名自由至上论者,他当然认为,美国政府利用巨大的信息技术优势实施的“棱镜”项目超大规模地侵犯了千千万万美国和外国公民的个人隐私和其他机构的信息,而不同于将个人隐私视为一种人格尊严的欧洲国家,美国人和美国法律界将个人隐私视为一种基本的个人自由。

  因此可想而知,斯诺登的爆料一定会获得许多同胞的喝彩,而令美国官方空前尴尬。

  82岁高龄的埃尔斯伯格在接受CNN采访时说,斯诺登对他的国家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他的爆料也许会防止美国滑向“监控国家”,斯诺登与战场上的士兵具有同样的勇气和爱国精神。向多位总统提供情报简报的前中情局官员雷·麦戈文同意埃尔斯伯格的看法,称“此时此刻他比过去更加感到美国民主大有希望”。阿桑奇称斯诺登是英雄,格林沃德也赞扬他。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则要起诉奥巴马政府。共和党内发生了分裂——多名国会议员支持斯诺登,有人并指出监控项目涉嫌违宪。

  但是,反对斯诺登的政要和名人也不少。国会中尤以共和党头面人物为多。众议院议长约翰·博纳将斯诺登斥之为“将美国置于危险境地的叛国者”。一些美国政要甚至要求逮捕斯诺登,其中包括博纳以及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众议院多数党领袖、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等。

  根据美国媒体的两次民意调查,普通民众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致上是五五开。CNN和一家民调机构10-11日的联合调查显示,44%的人支持斯诺登,但是反对者多达52%。《时代》周刊11-13日的民调显示,54%的人赞成斯诺登的行为,而反对者仅为30%。由皮尤研究中心和《今日美国报》12-16日对1512人进行的一项新民调显示,54%的人认为斯诺登应该接受刑事指控,38%的人持相反意见。看来美国舆论风向对斯诺登不大有利。

  4 9·11成“分水岭”?

  崇尚自由至上论的美国人又是功利主义者和法治信仰者。由此诞生了一个决定自由空间大小的标准——“明显而即刻的危险”的原则。

  自从建国之日起,美国成了世界上各种难民的接纳国。到2001年9·11事件之前,尽管历史上多次发生过杀害印第安人、种族歧视、麦卡锡主义等侵犯公民权利的事件,世人仍然普遍认为美国大体是一个自由民主国家。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不仅成了美国人的金科玉律,而且几乎被写进联合国公约。

  在历史上,如果不发生战争,美国政府限制公民自由的能力相对较弱,宪法、国会、强大的公民组织以及自我武装的个人令政府退避三舍。公民和新闻媒体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无数次击败政府剥夺其自由的企图。1964年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和1971年的“五角大楼文件案”,为国人所熟悉。

  但是一夜之间,9·11似乎改变了一切。机场实施空前严厉的安检,脱衣、脱鞋、搜身,令往昔的自由、特别是个人隐私空间大为压缩。可以看出,崇尚自由至上论的美国人又是功利主义者和法治信仰者。功利主义认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一大批美国人认为,如果不发生危急情况,个人自由高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在大量公共场所安装探头势必遭到反对。

  法治信仰主张,个人自由是一种权利,国家利益和公民安全也是权利,权利和权利之间要加以权衡。正如以保护言论自由著称的最高法院大法官温德尔·霍姆斯所言,言论自由并不包括在拥挤的戏院里高喊“着火了!”的自由。很显然,这种自由危及戏院观众的人身安全。由此诞生了一个决定自由空间大小的标准——“明显而即刻的危险”的原则。

  在美国,共和党中主流的保守派似乎比自由派更钟情于自由至上论,向来推崇小政府、大商业和保护个人自由的传统价值观。但是,9·11发生在共和党总统小布什任内,于是他一反常态,建立了美国史上最大的政府部门国土安全部,其雇员多达20多万,并竭力向国会推销限制公民自由的《爱国者法》。

  虽然《爱国者法》未能通过,虽然小布什任内屡遭诟病,但美国人至少承认一点:9·11以后,美国的“国土安全”确实得到了保障,没有发生过类似2005年伦敦地铁和公交爆炸案那样的恐怖事件。国家安全局局长亚历山大12日为“棱镜”项目辩护说,该项目在反恐工作中发挥了作用,让美国阻止了“数十次”可能的攻击行动。他还承诺在下周提供更多证据,证明监控计划的必要性。

  这恐怕正是有切肤之痛的美国人既不像以往、也不像欧洲人那样一边倒或普遍支持“吹哨人”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此规模的政府窃听和黑客行为,终究不是什么好事,有中国媒体称之为“烂事”也是事出有因。

  斯诺登说他的爆料是“忧心于美国这个往昔的民主国家和人权卫道者即将堕落为一个‘监控国家’”。这是美国人不能回避的时代问题。

  5 “斯诺登事件”的五种未来

  写过《旧制度与大革命》的法国人托克维尔还在近180年前写过《论美国的民主》,如果是在今天,他会不会再写一部《论美国民主的困窘》呢?

  斯诺登6月10日从香港美丽华酒店退房,目前行踪成谜。他本人表示,决不接受被引渡回国。美联社6月14日报道说,它获得了英国内政部致所有航空公司的一封函件的副本,敦促它们拒绝让斯诺登登上飞往英国的航班,因为他“极有可能被拒绝入境”。一名英国外交官私下说,让斯诺登飞往英国的航空公司将被罚款3100美元。

  到8月初,斯诺登的90天赴港旅游签证将到期,延期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据分析,他的未来有五种可能——

  第一种,他申请成为难民,90天期限内悄悄离开香港。联合国难民署香港办事处高级专员纳兹尼恩·法卢奇19日表示,斯诺登如果向难民署申请庇护,将不会受到优待。

  第二种,某国愿意收留。冰岛政府19日证实,斯诺登已通过中间人向冰岛寻求政治庇护,不过当局至今未接获正式申请,并拒绝透露会否给予斯诺登庇护。俄罗斯政府也有类似表示。

  第三种,他的签证到期作废,香港警察将他逮捕。曾任保安局局长的香港行政会议成员叶刘淑仪表示,相信警方正追查斯诺登的行踪,而美国与中国香港早已签署司法互助协议,建议斯诺登离开香港。

  第四种,他自己乘飞机或乘船神秘溜走。

  第五种,美国发布逮捕令,他束手就擒。奥巴马总统19日首度公开回应事件,称司法部或寻求从香港引渡斯诺登回国。17日,斯诺登的父亲朗尼·斯诺登公开恳求儿子早日回国面对审讯。他感到儿子受到沉重压力,希望儿子“不要向压力屈服作出坏决定”,呼吁他“不要发表任何可能构成叛国罪的机密数据”。但他同时为斯诺登辩护,相信其行事坚守原则且深思熟虑。他还抨击美国以反恐之名大搞监控,牺牲国民自由,等同于“败给恐怖主义”。

  现在看来,第五种可能性较小,因为此举将太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是,即便是前四种中的任何一种,也就是美国方面睁只眼闭只眼,任凭事态自然发展,都会将美国政府置于新的尴尬境地。

  写过《旧制度与大革命》的法国人托克维尔还在近180年前写过《论美国的民主》,如果是在今天,他会不会再写一部《论美国民主的困窘》呢?

  □展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