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3:健康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3:健康周刊·特别报道

病情稳定且无法归家多去院外康复园

2013年06月25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安定医院的开放病房内,患者在看电视。
康复者平时会参与超市的日常经营及擦车服务。

  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正式实施,新法规定,精神障碍患者自愿住院、出院,家人也不得以任何理由遗弃精神病患者。新法实施近两个月以来,患者本人要求出院、经医院评估可以出院的康复患者是否都得到了家庭的接纳?除去医院与家庭,精神病患者还有无其他去处?记者了解到,很多患者并没有得到家庭的接纳,除了医院与家庭,院外康复园也成为患者的主要去处之一。

  海淀区已有7所精神障碍患者院外之家

  位于海淀区上庄镇的海棠园里住着7位曾经的重症精神障碍患者,这里的“护士长”白静告诉记者,病人都是之前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后已经达到出院条件的,之所以没有回归家庭,白静解释,“有些患者由于长期住院,脱离社会,不具备生存技能等原因不愿出院,实际情况中,达到出院条件并能够回归家庭的案例非常少。”

  据了解,从2010年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建立第一个精神障碍患者院外之家——玫瑰园以来,目前已经建立了包括海棠园、长乐园等在内的7个这样的机构。

  在康复园可进行简单职业技能训练

  “其实患者在这里也会进行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恢复性训练,例如,康复者平时会参与超市的日常经营及擦车服务。我们的几个园区针对所处地域及患者的不同特点也进行了区分管理,如长乐园的患者可以参与农业种植,牡丹园则以餐具加工服务为主”,白静介绍。

  1985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滑动移动化仪表专业的李英平是康复园里的“知识分子”,他已连续住院18年,先后换过三家医院,后来一直居住在康复园。18年间,仅因参加同学聚会外出一次。“与之前在医院相比,康复园区患者之间、患者与护士及志愿者之间更加信任,开放式的居住模式,环境比较宽松,也更自由了,更注重人性化,医院对手机、手表、皮带等器皿是不允许携带的,这里可以自由使用手机等,也不再是吃饭、吃药、看电视的模式。”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护理资质

  “为每个园区配备的护士均具备专业的精神病护理资质,而且本身也是病房护士出身”,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院长王诚介绍,每个园区都配备了一名负责人、两名护士及2-3名志愿者,一般来说,每个园区能够接纳患者十名左右。“我们希望患者能够回到家庭,现实中各种因素导致很多患者无法回到家中,我国重性精神病例中,大约90%的患者为精神分裂症,好发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病人发病后,如果长时间住院,父母年老后一般无法照顾,兄弟姐妹又不具备将其接回家的条件,这也是导致很多患者无法回家的原因”,王诚介绍。“事实上,这种社区居住机构也是为患者创造了一个临时的家庭,可以算作其暂时无法回家的一种代偿。建设康复园区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病人住进康复园也需收费,我们的收费标准为不高于患者在住院期间所交纳费用中的自付部分,每人每月1000元左右。”

  接收患者均为病情稳定且无法回家

  王诚告诉记者,一般居住在康复园的患者都是长期住院、病情稳定且家属确因困难无法接回家的病例。其实临床中这种病人的数量是很大的,应当创造条件让这些患者进入康复机构,但目前的容纳能力还有限,目前园区居住的患者患病时间都较长,一般都在五年以上,有些长达30多年,“如果没有这种院外康复之家,他们很可能在精神病医院住一辈子。由于住院时间较长,一些家属对病人的情况也不是很了解,也会把康复园作为一个中转站,便于观察患者的病情。”

  王诚介绍,在国外,如果病人在社区居住时病情出现波动而且不愿住进大型的精神病院时,如果条件许可,患者可以居住在开放式康复园中,由园区人员进行照料并保证患者按时吃药,病情稳定后便可回家。

  《精神卫生法》实施一个多月以来,符合条件且提出申请出院的患者比想象中要少一些,病人也可以在医院内散步等,并未发生伤人或逃跑的情况,目前运转比较平稳。 ——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郑毅

  ■ 医院进展

  已设立开放式病房

  记者在安定医院了解到,为了配合5月1日《精神卫生法》的实施,医院也已经开设了开放式病房,重性精神病人只要没有出现攻击别人或伤害自己的行为,也可以自愿进入开放式病房,自行在医院活动,自愿选择和配合治疗。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现任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杨甫德介绍,在《精神卫生法》出台之前,确实存在患者达到出院条件而家属不愿将其接回家的现象,而现在对于符合出院标准的患者来说,只要其有能力办理出院手续,也可自行出院,但非自愿及强制住院患者仍存在一些限制条件。

  如果家属不愿将患者接回家,医院一般会与家属进行沟通,如果家属拒不接患者出院,也可以通过司法程序解决问题。“由于该法实施仅一个多月时间,目前还没有碰到这样的情况”,杨甫德告诉记者。

  ■ 误区解释

  精神病VS神经病

  精神病的临床表现更生活化

  不少人将精神病与神经病混为一谈,对此,王诚介绍,凡是引起大脑功能性障碍的疾病统称为精神病,重性精神病是指大脑严重的功能障碍,轻型精神障碍一般人体自身可以觉察,以猜疑为例,能够被说服的猜疑其实都是较轻的。而大脑的器质性病变,则称之为神经病。

  杨甫德介绍,精神病属于功能性疾病,即通过客观医学检查无法查出明确病灶,但患者表现出一些不适症状。神经病则是指客观上患者受到一些损害,如脑部血栓、感染、肿瘤等,表现为躯体方面的损害,包括偏瘫、肌张力下降等,“从目前医学学科划分来看,精神病应到精神科就诊,而神经病的诊断应在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区别”。

  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郑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其实精神病也是一种客观疾病,只是由于其表现形式的特殊性导致社会上出现了歧视和误解,公众对于精神病的理解还有一些误区。

  精神病有重性与一般的精神障碍之分,即使是重性精神病在初期也可表现为紧张、失眠等轻微症状,其实大部分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生活中很常见,贪食、厌食、失眠、焦虑、紧张、抑郁、强迫及冲动控制障碍(包括控制不住玩游戏、购物)等也都是精神疾病,目前学术上称“精神障碍”。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