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6:旅游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6:旅游周刊·特别报道

保护区网络便于生物沟通

2013年06月26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日本长崎,游客在船上给海鸥投食。图/Gettyimages

  “蓝色圈地运动”愈演愈烈

  在国际上,建立保护区的趋势之一是面积越来越大。例如,澳大利亚的大堡礁自然保护区,北起托雷斯海峡,南到南回归线以南,绵延伸展2011公里,最宽处161公里;英国在印度洋查戈斯群岛原始水域周围建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美国在太平洋岛屿上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在三十万平方公里以上。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专家丘君认为,海洋保护区越建越大,一方面确实出于对海洋自然生态保护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因为各国正掀起“蓝色圈地运动”,以保护区的方式将一些海域和岛屿“围”起来,限制别的国家在保护区内开展活动。建立保护区,禁止别国渔船往来,限制捕捞行为,显示了本国对这一区域的控制和主权。

  例如,英国建立查戈斯海洋自然保护区,遭到了和英国存在查戈斯群岛主权争议的非洲岛国毛里求斯的抗议。毛里求斯认为:“这与环境无关,英国此举是为了防止岛民回去,要永远占据那些群岛。”一位曾被英国驱逐的岛民说:“我们支持不影响基本人权的环境保护行为,但是令人感到不公平和悲伤的是,他们只考虑到鱼类和珊瑚礁,而没有考虑到那里的人类。”

  保护区成批建立形成网络

  在国际上,海洋保护区发展的另一重要趋势是,建立保护区网络。以前的保护区,多是一个个单独建立,现在则是一批一批地建立。在一个大的范围之内建立多个保护区,彼此相互联系,以便于生物的沟通。

  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建立了海洋自然保护区网络,欧盟在北大西洋公海也建立了保护区网络。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等国还把目光投向了南极,正力图在南极周边,建立起自然保护区网络,形成南极生物圈。

  丘君认为,建立保护区网络是一种科学的保护手段。因为海洋生物总是处于游动之中,它们的栖息地并不固定,通过网络建设,把海洋生物不同时期生活的地方联系起来,使海洋生物更好地沟通,从而更好地保护整个海洋生态系统。

  ■ 他山之石

  美国

  8%的海域成为保护区

  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2012年的数据显示,美国已有海洋保护区的面积占总海域面积的8%。

  分析显示,美国设立的海洋保护区有三分之二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珍稀物种等自然遗产;有四分之一是为了恢复渔业资源、保护鱼类栖息地等维持渔业生产活动;而余下的10%是保护国家文化遗产。

  荷兰

  将农田恢复成“湿地”

  “低洼之国”荷兰,近代以来以围海造田闻名于世。近20年来,荷兰更加注重资源环境生态平衡,制定了《自然政策计划》,准备用30年时间“恢复沿海滩涂的自然面貌”,将现有的24万公顷农田恢复成湿地,保护受围海造田影响而急剧减少的动植物,并努力使过去的自然景观重新复原。

  澳大利亚

  严格为海洋公园划分区域

  澳大利亚采用类似陆地生物圈规划的区划方法,把海洋公园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区域。其中“一般利用”区内除不允许进行采矿外,一些活动需经特别许可。国家海洋公园的A、B和缓冲区管理较严格,有些活动得到特许可以进行,其他活动均不得进行。而“保护区”,即核心区内除经特许可开展科学研究外,一切活动均予禁止。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