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联合国对“世界海洋日”正式确认时,厘定的是年主题就是:“我们的海洋,我们的责任”。将“海洋”与“责任”相连,这标明了在地球上拥有强势地位的人类的一种理性思考一种归真认识。而中国开展的“海洋旅游年”,由大众层面齐来参与的“海洋旅游”,则更容易让“我们的责任”这一问题凸显出来。
人类生活在海洋中的一座座孤岛,对现实生存环境的关注,当然离不开对海洋环境的关注。近年来人们关于地球变暖的议题讨论,就是从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的生存可能带来的直接危害入题的。在对海洋环境的保护上,不能不提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定不是旅游如何拉动经济的行业辩解,而是从人类与环境的宽广视角观察到的现代旅游对海洋的环境所起的负面作用。
联合国环境开发署和海洋保护协会几年前曾做过一个调查,结论是正是由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与快速增长,才造成了地球上海洋中的垃圾的成倍增加。从调查来看,在地中海一些旅游地区,海洋垃圾总量中的75%,来自于夏季旅游旺季,无疑均属于旅游业的贡献。约旦的调查结果更是说明了旅游对海洋环境造成的负面作用:约旦67%的海洋垃圾,皆来自于旅游业。而人们或许以为更严重的港口运输业制造的海洋垃圾,则连旅游业的一半都不到,只占30%。由此可见,在提出或推进“海洋旅游”的时候,谈及我们对海洋的责任,并非是虚张声势隔山买牛,而着实是有的放矢且不得不提。
今天的“海洋旅游”,与大航海时代的海洋旅游自然会有着天壤的区别。陶醉在海水湛蓝还是碧绿、是鲨鱼肉好吃还是鲨鱼翅好吃这样的问题上的旅游者,可以说都或多或少与今天的时代产生了隔膜。生活在今天社会现实中的人们,对海洋环境的关注与日俱增。
几年前一部反映海豚遭到虐杀的题为《海豚湾》的电影能把不同国家的许多人看哭了,说明今天的世界上已经有非常多的人十分清楚地知道了人类在与海洋伴生时的责任。马尔代夫一座度假岛屿上的豪华酒店管理人员也曾讲过这样一件事:曾有几位中国游客不满足于在岛上游泳、晒太阳,提出的额外要求是希望能参观岛上对生活垃圾及废水的处理过程。问过才知,原来他们仅仅是几名普普通通的年轻旅游者,而并不是专职的环保工作者。
诸多旅游者关注海洋环境的这一微妙变化,其实是大可以在“海洋旅游年”高歌猛进时被政府管理部门及旅游商家察觉到捕捉到的。若果如此,今天市场中呈现的诸多“海洋旅游”线路产品,或许就不会一如既往地枯燥乏味。而“海洋旅游”的勃勃生机,抑或能够在人类认识的这一新境界当中得以呈现。
旅游者对海洋的兴趣以及对自然的探寻精神,其实在“海洋旅游”的命题下都不难实现。问题的关键当然又回到现代意识、敏锐触觉这些方面。既为旅游者,往往就是喜欢探究的好学之人。只可惜的是,想要赚取旅游者钱财的旅游经营者们却每每不如旅游者敏锐。今天参加海洋旅游的旅游者们所了解的一些海洋学知识,很不幸几乎全部不是来自于旅游的经营者,而是来自外界的知识源,甚至是得自于一些新闻中的负面消息。
去年冬天北京的恶劣空气质量,让“PM2.5”成为近年来大众认知度最高的一个科学术语。而前不久海南三亚发生的一则有关海豚遇难的消息,则更是适时填补了公众对海豚的好奇心与知识点:三亚大东海海域岸边发现一头搁浅的海豚后,几名年轻人立刻兴高采烈将已经奄奄一息的海豚抬出水面与之合影。这些照片在网上几经流传,令拍照者一定不解的是没有人表示羡慕,网民几乎众口一词表达出来的都是斥责声,于是这则消息经过当地有关部门加工在其后的版本中变成了保安正在对海豚实施救援。抛开事件的荒唐,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在这则消息的广泛传播当中,有关海豚的科学知识、如何救助海豚的知识,借助网络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翻看一下与此消息有关的网友的一则则留言,这一过程则会清楚地呈现出来。
旅游者对海洋的热爱,对海洋的尊重与了解,其实是可以拿来作为人们对“海洋旅游年”成功与否的一个简便判别标准的。时逢中国的“海洋旅游年”,人们对“海洋旅游”的思考,当然有助于人们对“我们的海洋,我们的责任”的认知深入一步。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旅游商家,若依照这样的一种思考来谈“海洋旅游”,设计海洋旅游产品,可以说就不难与当今的世界形成对等的交流,继而因契合了旅游者的期待而换来丰厚收益。
□王健民,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