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3:书评周刊·天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3:书评周刊·天下
下一篇

美学者指好莱坞曾支持纳粹

2013年06月2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安·泰勒(左图)和珍尼特·温特森(中图)等当代作家受邀重写莎翁经典。右图为19世纪画家列奥·科布利茨所作的莎士比亚画像。

  在被指控在二战期间和第三帝国有秘密勾结机构长长的名单上,我们可以看到罗马教廷、瑞士银行、IBM公司、通用公司、杜邦公司这样的名字。最近,一位年轻的历史学家将要在这份名单中再添上一位——好莱坞。今年十月,由本·厄兰德(Ben Urwand)撰写的《一次合作:好莱坞与希特勒的契约》(The Collaboration: Hollywood's Pact With Hitler)将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中,厄兰德通过丰富的史料得出结论,认为二战期间好莱坞为了保护自身在德国的电影市场,不仅默许纳粹的审查制度,还积极配合这个政体在全球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宣传工作。

  厄兰德:好莱坞曾与纳粹“深度”合作

  实际上,德国政府在好莱坞黄金时期对其电影创作的干涉,在电影史学家那里早已不是秘密。相关的事件也曾被当年的报纸所记载,比如1937年一期的《新闻周刊》(Newsweek)即是“希特勒的手臂伸向好莱坞工作室”。但这次厄兰德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他翻阅了德国、美国的大量档案,认为好莱坞和第三帝国的关系,远比学者们已知的更长久也更深远。

  厄兰德的研究工作起源于2004年,当时他还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厄兰德于无意中发现了一篇访谈,其中曾负责改编《码头风云》的著名编剧巴德·斯楚伯格(Budd Schulberg)含混地提到了路易·B.梅尔(米高梅曾经的负责人)曾和德国领事于洛杉矶会面,商讨删减电影镜头的问题。这篇访谈揭开了厄兰德调查研究的序幕。

  《合作》一书揭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诸如几大片场的老板,其中大多都是犹太移民,为了满足纳粹官员的需要,而删减电影场景;生产那些已经毫无阻碍便可用于纳粹宣传片的电影素材;甚至,根据一篇文件显示,在财政上支持德国的军火生意。

  争议:厄兰德指控好莱坞或有偏颇

  1939年,华纳兄弟因发行《一个纳粹间谍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 Nazi Spy)而为自己赢得赞誉,杰克·华纳甚至被电影明星格劳乔·马克斯誉为“唯一还有勇气的人”。不过,在厄兰德的笔下,华纳却显出另一番面貌。他指出正是杰克·华纳本人亲自下令删去1973年的电影《左拉传》(The Life of Emile Zola)中的所有提到“犹太人”的台词,而华纳兄弟也是第一个要求纳粹官员来洛杉矶总部审片的制片厂。“华纳像十字军一样反抗法西斯主义只是一个神话,”厄兰德说,“他们早在1933年便对纳粹让步了。”

  不过,厄兰德的研究却遭到不少同领域研究者的质疑。他们认为厄兰德的研究不仅不具有原创性,而且观点偏颇。“这一语境下使用‘合作’一词其实是一种中伤” 托马斯.M·多尔蒂说。他是布兰代斯大学的历史学家,最近出了一本名为《好莱坞与希特勒:1933-1939》的书。“你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维希政府,但用在路易·B.梅尔身上不合适。他是个贪婪的人,但并不是个卖国贼。”托马斯.M·多尔蒂认为只要稍加观察,便不难发现当时很多电影都潜藏着反对纳粹的观点。而在银幕之下,那些制片厂老板做得更多。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史蒂芬J.罗斯(Steven J.Ross)正在写一本关于1934年在洛杉矶成立的反纳粹间谍网的书,这段历史鲜为人知,而这个网络的财政支持正是由那些为迎合纳粹政府而删减镜头的制片厂老板提供。“这些显要人物被指责为将商业利益置于对犹太人的忠诚之上,但实际他们一直在银幕外帮助犹太人。”史蒂芬J.罗斯说。

  但厄兰德始终保护其所使用的“合作”这个词汇,强调这个词在双方的文件中都频繁出现。“合作”厄兰德说,“就是这制片厂做的事情,他们自己也用这个词描述。”

  编译:新京报记者 江楠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