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北京新闻·社会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9:北京新闻·社会
下一篇

氧气工写小说 作品泪奔读者

朝阳医院工人毛建军在《北京文学》、《当代》发表3篇小说,刻画草根人物生存状况

2013年06月30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北京人》的作者毛建军正在创作。朝阳医院氧气工毛建军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先后在《北京文学》和《当代》发表3篇小说,引起关注。新京报实习生 翟超 摄

  新京报讯 (记者李禹潼)昨天下午,朝阳医院氧气站值班室内,54岁的毛建军完成维护工作后,立刻打开手写电子书,继续他的小说创作。

  “除了工作和休息外,我都送给写作了。”毛建军称。

  读者“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毛建军,1958年出生于北京,插队回京后,初中学历的他入职朝阳医院,从事过木工、装修工,后在氧气站做了一名维护和推氧气瓶的工人。

  在同事眼中,身穿米色工装,胸前别着工牌的毛建军是个“比较内向,踏实”的人。

  “平时维护设备、给急诊室和病房送氧气罐,毛哥靠谱,一趟一趟从未耽误过。”同事说,一提起笔,“毛哥”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等待呼叫时,我们通常都看电视或休息,只有他,大多时间都在写”。

  2010年6月,就在值班室狭小的空间里,毛建军写出了3万字的《北京人》。

  《北京文学》编辑王秀云称,在自发稿中选出《北京人》并发表,这部让读者“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小说,在文学圈着实引起不小的震动。

  妻子境遇激发创作欲望

  “我是北京人,妻不是。她如小说中的美顺,从东北嫁到了北京。十几年过去了……她还没熬够当一个北京人的条件。”小说发表后,毛建军在《谁是“北京人”》的文章中坦言,小说中的主人公原型就是自己的妻子。

  “那一年,美顺16岁。”毛建军说,他写下《北京人》开头的第一句话时,眼眶有些湿润,脑海里浮现着妻子16岁在北京打工的样子。“她做过保姆,送过报纸,现在在做收银员”,在两人十几年的共同生活里,他见证了妻子及其他“黑户”,在工作待遇等方面受到的种种歧视——这是作为土生土长北京人的他,以前从未意识到这些,他想把这些“全都说出来”。

  2010年6月,不到一周时间,毛建军写成了《北京人》。隔天,他就将厚厚的手稿寄给了《北京文学》编辑部。两个月后,文章发表了。

  毛建军说,他在十八九岁开始对文字着迷,曾模仿一些名家的写法写作,“但投稿后便再无音讯”。到了50岁时忽然悟出,创作最关键的是写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

  在随后的几年,毛建军又在《北京文学》和《当代》分别发表了《虎烈拉》和《第三日》两篇小说。

  “我写的都是感悟,是岁月,是年华。”毛建军说,他“想继续写下去,用笔书写人生,记录生活”。

  评 价

  “毛建军的作品让我感触最深的地方是感人,有讲究地感人……小人物在人世间的奔波、挣扎,含着他们的悲喜与爱恨,平凡而伟大……无论是放在北京,还是农村,这些草根人物都指向我们自己……毛建军小说是草根的一面镜子,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公共性,有让读者反观自身的力量。说他讲究是在艺术层面,细腻,精致,有经过锤炼的质地。”

  ——《北京文学》总编室主任师力斌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