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6: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6:专栏
下一篇

通往奴役的辩证法

2013年07月04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文化好东西(11)

  □李冬君(大学教授)

  春秋时期,与子产同时,郑国还有一位辩者邓析,此人的行径,颇类古希腊智者,用“两然”、“两可”法教民争讼打官司,民从之学者不可胜数。

  什么是“两然”、“两可”呢?犹如辩论中的正方和反方,要从正反两方面都说出道理来,正亦然,反之亦然,正亦可,反之亦可。

  《吕氏春秋》里有这样一个“两然”、“两可”的故事:

  新郑境内的洧水,有一年发了大水,有人渡河时,落水淹死,尸体被人打捞上来,就开始做交易,捞者以为奇货可居,死者家人着急。死者家人请教邓析,邓析说:一文钱赎金也别多出。放心吧,对方只能把这具尸体卖给你,除了你,没有人会要这具尸体,还怕他不卖给你?尸体不能长期存放,只要你拖着,自然会降价!死者家人一听,觉得言之有理,就耐心等着,不着急了。捞者也来了,找邓析出主意,邓析说:一文钱赎金也别降低。理由是,对方除了在你这里能买到那具尸体,在别处是买不到的!那人一听,也不急了。

  对此,有人以现代职业律师方式视之,其实,这是个误会。律师可以代表原告,也可以代表被告,“两然”、“两可”仅此而已,但决不能以此来解释法律。

  法律不合理,可以拟议,但法的精神要肃立。邓析造竹刑,“数难子产之法”,也许他的竹刑,在法理上更为精致,在判断上更加合理,但他的所作所为,却是对法的精神的叛逆。

  据说,子产不胜其辩,故“执而戮之”,战国时已有此说。然而,据钱穆考证,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事在《左传》定公九年,而子产死了已有二十一年,此见《先秦诸子纪年·邓析考》。可见子产还是容忍了他的捣乱,如子产不毁乡校。

  邓析的思想和人格,有辩者和治者两面。作为辩者,他用“两然”、“两可”法揭露刑书的矛盾,击中了子产“民主尝试”的要害。本来,刑书的“两然”性,使刑法含有了民主因素,诸如平等性和公开性等,而邓析的攻击,恰恰就对着这一点。

  当叔向批评子产“乱世”时,邓析已在拨“乱”反正了。然而他的拨“乱”反正,却是以犯上作“乱”的方式进行的。当驷歂废了子产的刑书,改用他的竹刑时,那点民主因素就消失了,而他本人也就死到临头了,什么叫“作法自毙”?这就是。

  汉代刘向说,可以“用其道不弃其人”,但这行不通。因为正是刑书“两然”,使其言论自由有了合法性,一旦“两然”消失,他也就该死了。刑与人岂能“两可”?用其刑必弃其人!

  不是驷歂要杀他,是他的《竹刑》要杀他。

  明代王世贞《邓子序》说:“孰谓驷歂失刑哉!”邓析之死,乃治者邓析,杀了辩者邓析,是以辩者的头颅,祭了治者的刑法。治者邓析,主张“民一于君,事断于法”,是个专制主义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