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韩国总统朴槿惠访问中国,在会见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时突然提出要将韩国军方管理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人遗骸归还给中国。某种程度上,这件事情在中国引发诸多议论,因为它的突然和“新鲜”。也许对大多数国人来说,这是从未听说过的、前所未有的事情,它促使我们再度思考中朝韩三方关系,以及军人与国家间的关系。
送还遗骸,有望放下“心结”
移交志愿军战士遗骸这个提议,从韩方的角度,表示韩国在这个问题上,已经从民族主义的历史情绪中走出来。
关于韩国总统为什么要在此时送还中国军人遗骸,各方众说纷纭。韩国《中央日报》认为朴槿惠是希望借此向中方表示一个全面结束敌对关系的态度。确实,中韩虽然建交多年,但双方官方交往时对“韩战”或是“抗美援朝”历史,多采取回避的态度,唯恐话不投机从而影响双方在经济和安全领域的交流合作。
自1992年中韩建交后,双方经济关系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迅猛发展,现在已经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中国也成为韩国产品最大的海外市场和海外投资对象国,韩国与中国的贸易额已经相当于韩美贸易韩日贸易额的总和,韩国则是中国第三大外商投资直接来源地,双方经济的互补性和互相依赖性非常之强,经济合作空间和互补的潜力也极大。
然而与热络的经济关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双方在总体关系上的战略互信还有欠缺。简单地说,中韩关系目前存在着以下三个障碍:
第一,历史上的朝鲜战争的心结阻碍双方“交心”。毋庸讳言,无论中国如何定性抗美援朝,在韩国看来,这场由外来势力介入并主导的战争,造成了朝鲜半岛分裂为两个国家和朝鲜民族分立成互相敌视的两个阵营,韩国上下因此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参战抱有排斥和敌意的想法,这也并不奇怪。而以正统的中国观点来看,“抗美援朝”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人民志愿军当时所面对的韩国军队无非是依附于美军的“伪军”而已。
第二,现实的中朝关系阻碍中韩在政治上走近。在很多韩国人看来,中国和朝鲜基于历史上的并肩作战和现实的地缘政治利益需求而结成的“血盟”关系,是朝鲜半岛统一的最大障碍。
第三,韩国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在中韩关系中造成疑虑。鉴于美军在韩国的强大存在和韩美军事上互相援助共同进退的条约义务,中国有理由担心,如果朝鲜半岛的统一由韩国主导,则统一后的半岛会完全倒向美国,从而在地缘政治上对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包括朴槿惠建议的移交中国军人遗骸一事在内的近一年内发生的若干事件,反映了围绕朝鲜半岛局势发展的一些新动向,对中韩关系以及半岛未来形势的演化可能有着转折性的深远影响。
比如,移交志愿军战士遗骸这个提议,表示韩国在这个问题上,已经从民族主义的历史情绪中走出来,愿意放下历史心结,以务实的精神和中国交往。
中韩关系,或现质的“变化”
朴槿惠的智囊团队提出以“价值同盟”作为发展与美国同盟关系的意识形态和理论基础,以“人文纽带”为理论基础构筑与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应当说这一“提法”既不昧于现实又前瞻未来,具有相当高的政治智慧。
平心而论,朴槿惠的这个姿态虽然略显突然,但并不是空穴来风。据韩媒报道,建于1996年的韩国京畿道坡州市的“敌军墓地”,是世界上唯一为对战敌军修建的墓地,其中安葬着上千具朝鲜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军人的遗骸,其中中国军人遗骸360多具。
据称墓地初建时颇为简陋,但有民间团体向韩国国防部建议,管理好此墓地,可以改善与朝鲜和中国的关系,军方从善如流,遂对墓地善加修葺。虽然善举起始于功利心,但其所展现出的战略眼光却值得赞赏,也表现了韩国愿意尝试去解开历史心结,寻求与中国在务实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
就传统的中朝关系作为中韩关系的障碍而言,朝鲜貌似肆无忌惮的挑衅,使韩国的国家安全与国民生命常受到威胁,如2010年以来的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事件,均造成韩国军民伤亡,韩国上下在愤恨朝鲜之余,连带对他们认为的朝鲜背后的“支持力量”中国产生怨恨。但在最近一年,尤其是朝鲜第三次核试验后,中国维护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立场始终一贯,并且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履行联合国对朝制裁决议案,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姿态,使不少韩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大增。
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和朝鲜仍有必要保持某种“特殊关系”,这既是现实的需要,也对半岛局势的总体稳定有利。首先中朝特殊关系确有其历史根源,非经特殊事变,不可能轻易打破。其次,朝鲜在粮食和能源方面严重依赖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伙伴只有中国一个国家。这种特殊的对外经济关系,决定了目前的中朝关系还不是“正常的国与国关系”。第三,朝鲜自身的体制和意识形态,决定了它无法和大多数国家建立起正常关系,在对外关系上也依赖中朝的特殊关系。
韩国应该认识到,中朝特殊关系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并不必然就是中韩关系“升堂入室”的障碍。实际上,朝鲜之所以成为半岛相关各国头疼的难题,是因为它“捧不得也碰不得”的独特个体特质。无论是美国、俄国还是东北亚的中国、日本和韩国,在朝鲜问题上都面临一个三重困境:既不能和它建立正常的国与国关系,也不能控制它的行为。
关于中韩关系中的美国因素,毋庸讳言,对美特殊关系是韩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在韩美关系上,韩国不能公开抵触美国的对外战略。在中国对美国高调“重返亚洲”深度疑虑的情况下,韩美同盟让中国有所担忧是必然的事情。那么,韩国必须证明,它虽不能摆脱美韩特殊关系,但决不能因此而伤害中国的国家利益。韩国也必须有足够的战略智慧和外交策略在中美之间取得平衡。
朴槿惠总统在这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可以说是正当其时的弄潮儿。一方面,她所在的政党是亲美国的右翼政治集团,和美国关系近乎。另一方面,朴槿惠本人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能讲中文,热爱中国文化,也十分重视对中国的人文交流。她的智囊团队提出以“价值同盟”作为发展与美国同盟关系的意识形态和理论基础,以“人文纽带”为理论基础构筑与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应当说这一“提法”既不昧于现实又前瞻未来,具有相当高的政治智慧,既为中国所乐见,也为美国所不便于反对。有理由认为,在朴槿惠时代,中韩关系将会有质的“变化”。
迎回遗骸,体现尊重生命
归还战士遗骸,所带给我们的情感和观念上的冲击不容忽视。中韩此次如果经过友好协商,让那些军人遗骸“叶落归根”,既能推动中韩关系,也可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这次,朴槿惠提出归还战士遗骸,所带给我们的情感和观念上的冲击不容忽视。
中国古诗词里充满了对阵亡者悲剧命运的哀叹,如“一将成名万古枯”,“古来征战几人回”,“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然而历史上很少讲到为国死难的将士的尸骸有否被尊重。
不惜代价迎回每一个为国捐躯的战士的遗骸,这本是文明国家的通例。就在不久之前,俄罗斯军方在边境小镇伊万哥罗德举行庄严隆重的仪式,迎接爱沙尼亚交还的二战阵亡苏联军人连科夫的遗骸回国,将其安葬在其家乡。
在这方面做得最用心最大张旗鼓的是美国。美国军方专门成立有“战俘/失踪人员搜寻鉴定联合指挥部”(JPAC),专司在全球各地寻找、发现、鉴定二战以来参与各项战役的阵亡美军遗骸。一具遗骸从搜寻到最后确认运回美国本土,平均花费要超过一百万美元。运回后,还要对这些遗骸以极其庄严隆重的仪式予以安葬。JPAC作为一个非战斗单位,其部训为“直到他们身归故里”(Until They Are Home),闻之令人动容。
为什么要对阵亡者的尸骨如此重视?这涉及如何看待战士与国家的关系,以及战士“为何而战”的问题。虽然中国古有“当兵吃粮”一说,但在民族国家时代,军人以生命为代价参战,所图的绝对不是那一份物质报酬。
不管战争的性质如何,军人都是为国家而战,他们所付出的远远大于他们所得到的,是因为他们和国家之间有一份信任契约,知道国家永远不会背叛遗弃他们,即使是在他们死亡之后。借用友人赵楚在《1900年前的中国拯救大兵》一文中的一句话,“当国家征召自己的士兵去遥远的地方献身奋战,国家就与自己的人民签订了一份双向的道义契约:士兵为国家而死,因为这是一个会在乎他生死的国家”。
借用《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里马歇尔写给瑞恩太太的信中的一个词语,对于浴血奋战的士兵来说,他背后有没有“一个感恩的国家”(a grateful nation),对他来说很重要。
因此,中韩此次如果经过友好协商,让那些军人遗骸“叶落归根”,既能推动中韩关系,也可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王江雨(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亚洲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