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评论周刊·人物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评论周刊·人物

商业的郭敬明是成功的

2013年07月0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本周人物·郭敬明

  社会的进步,就在于,让认为时代越来越“小”的郭敬明,不仅自在地存在,而且拥有不算太小的空间。

  近日,因为自编自导的一个电影,郭敬明再次引来一地争议。而郭敬明似乎也已习惯了这种风疾雨劲的争吵,一如既往地低调且闷声地做着自己的事情,这似乎是中国娱乐界的非主流,而恰是商界人士的主流。事实上,他最不争议的身份,也是商人。说他是作家或娱乐界人士,都会引起各种难以想象的争论。

  不喜欢他的人,说到他,总会提到他所牵涉的抄袭事件、物质主义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做作,还拿他的发型、身高,甚至莫须有的性取向来说事;而喜欢他的人,觉得他帅气、多金、有品位,用文字诠释了一类人的理想与梦,他们甚至可以无条件地喜欢他到认为他“抄都比别人抄得帅”的境界。这些争议,几乎贯穿于与他有关的每一次新闻的争论之中,从新概念作文获奖,到开办岛工作室遭遇“出走”与瓶颈,到后来的抄袭事件和再后来的拍电影,每一次争吵,无不如复印机一般翻来覆去,了无新意。

  而就在一次次激动的争吵与叫骂之后,郭敬明的事业和身份,如扔下开水锅的温度剂,不断地刷新着高度。这让一些人高兴开怀,而让另一些人咬牙切齿,大家都是那么情深意切,声情并茂。有些人因此认定这是个最好的时代,有人则持相反的意见。说郭敬明的存在,是考验并冲击一些人的“三观”,一点也不过分。

  而事实上,时代还是那个时代,而且如郭敬明所感受的那样,因观者的视界和立场不同,而不断地在变“小”,小到了让一些人可以独自退回到那一个只属于物质和自我感受里顾影自怜的境地。这种状态,与此前一直流行并令大家血脉贲张的“大时代”的表述,是不一样的。而社会的进步,也就在于,让那个认为时代越来越“小”的郭敬明,不仅自在地存在,而且拥有不算太小的空间。他没有将这些个小小的关于时代的想象,变成夜静之时独享的梦呓,而是将其变成了一个可以换来巨大财富的生意。从这一点来说,郭敬明是成功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一个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仅是让人在迷醉中掏出钱来,那么酒吧里的小蜜蜂和摇头丸贩子也可以改名叫作家或导演。精神产品,至少应该在启迪人的心灵和倡导社会的良俗上,有所作为。特别是在将偶像奉为神的“脑残级”粉丝面前,给他们的灵魂注入向上的动力,与注入麻醉剂,是有天壤之别的。这一点,无论是在“大时代”还是“小时代”,都一样。

  郭敬明将他此前纸醉金迷的幻象文字视觉化了并换来大把的钞票和争吵声,从中我们除了能看到诡异的时代特征,更能看到的,是郭敬明的精明。而这种精致的机灵背后所站立着的,也许就是一个“小时代”之所以“小”的原因。

  □曾颖(作家)

  ■ 对话当事人

  郭敬明:我的“浅青春”充满了生命力

  新京报:近日,《小时代》热映,网络上针对你个人的口水仗不少,这些年,你个人随着声名鹊起,遭受过不少针对人身的恶意攻击,请问你是怎么看的?

  郭敬明:我从写小说出道开始就一直有争议,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我不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评价我,只管做好自己的工作,过好自己的生活。

  新京报:王蒙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谈到了对《小时代》的看法,他认为是“浅青春”,你怎么看这个评价?

  郭敬明:现在让我回头去看自己的青春时期,我也觉得那时候纠结的一些事现在看来都没什么,相信不止我一个人,所有成年人回看十几岁的自己,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我觉得这没什么,对于每一个人在他只有十几岁年龄的时候,难道要要求他具备三四十岁的阅历与内涵吗?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过或正在拥有“浅青春”,但这样的“浅”充满了生命力,对未来有无尽的幻想,是可爱而珍贵的。

  新京报:有人说,你是彼得·潘,拒绝长大,你个人认同这种评价吗?

  郭敬明:我出社会比较早,经历的事情也多,其实心理年龄要比同龄人成熟很多。写作对我而言是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可以任意驰骋,这是我的选择。

  新京报:虽然质疑的声音不少,但也有很多人支持《小时代》。冯仑接受媒体采访说,北京人都在谈大时代。上海代表小时代,台北和纽约代表更小的时代。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小生活、小情趣、小享受,这样时代就进步了。你觉得这是否是对你本人的一种理解?

  郭敬明:有的人专注于自己的小生活,有的人放眼寰宇天下,这都是个人的选择。对我而言,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过好自己的生活,同时尊重别人选择的生活方式,这是真正的时代进步。

  新京报:很多人质疑你作品中的价值导向,怀疑这种过于物质的价值导向会影响一大批年轻人,请问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郭敬明:物质化本身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说我不写,别人不写,那些林立的品牌就不存在,那些购买奢侈品的人就不存在,与其假装鸵鸟视而不见,不如把当下的现实写出来。

  其次,人们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东西就是什么。很多年轻人看《小时代》,感动他们的是四姐妹之间的友情,是她们对自己梦想和事业的努力追求,这样的感受微博上随处可见,我不知道有些人为什么要对这些正面的声音视而不见。

  新京报:你的身上有诸多的标签,虽然很多标签是被动贴上的。作家、商人、导演、娱乐界人士等等,你个人是怎么看待这些标签的?如果让你自我评价,你会更认同作家这个身份吗?

  郭敬明:标签都是别人贴的,但我每次决定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增加一个新的身份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不是玩票。但不管身份再多,作家这个身份是我的本心,我很享受写作这件事。

  □新京报记者 兰燕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