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小言
在香港,若教授申请终身教职不通过,是要走人的。而在内地高校,一说到这个问题,马上联想到“冷血动物”等一系列负面词汇。
□陈平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毕业多年,老同学见面,仍在原单位工作的,不是公务员,就是大学教师。仔细想想,此偶合大有深意。最近三十年,中国社会风云激荡,社会流动性明显加大——投身此改革大潮,直面自身的欲望与激情、外在的机遇与陷阱,是需要胆识以及拼搏精神的。而公务员和大学教师这两个职业,受社会转型的触动较小,说好听是“发展空间大”,说不好听则是“流动性弱”。
表面上看,经由一系列改革,中国已不存在什么“铁饭碗”了。可实际上,一旦进入公务员队伍,只要没有大的过失,总能往上走,差别仅在于步伐的大与小。从科员到省部级领导,台阶很多,确实值得做一辈子。大学呢?以助教(或讲师)为起点,一直跑到院士或一级教授,也有漫长的路要走。如此一来,很多人坚信——“坚持就是胜利”。
所谓“人才流动”,本该是既能上,也能下;否则,那叫“晋升”不叫“流动”。可当下中国官场以及大学,往上流动可以,往下流动则很难做到。这些年,各大学都在挖空心思“抢人才”,但几乎没有一家致力于“精兵简政”,解聘本校不合格教师的。作为一校之长,你能做的,无非就是募集经费以及制定各种规格来“奖勤罚懒”;可要是人家不吃这一套,既不受表彰或奖金的诱惑,也不受批评或恐吓的刺激,心安理得地“稳坐钓鱼台”,你是拿他没办法的。这也是作为职业的大学教师,为何属于“超稳定结构”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里有评价标准的问题,大学教师是否称职,确实不像工厂产品那么一目了然;也有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张力,很少发表学术论文的老师,不一定就不合格,或许他讲课效果很好,教书很认真;还必须考虑人际关系,如果他在本单位人缘极好,当领导的你忍心处罚他,让他“流离失所”?即便他什么都不做,也做不好,那也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只要他本人愿意“坚守阵地”,校长几乎没有能力将其“请出去”。
我曾公开说过,香港、台湾、大陆(内地)三地高校,若谈大学教师的平均水准,大陆(内地)最低。我们不是没有很好的教授,而是没有合适的机制,来抵御或清除不合格的教师。即便落实在北大与港中大,这个说法也成立。
香港各大学模仿美国制度,若教授申请终身教职不通过,是要走人的。而在内地高校,一说到这个问题,马上联想到“仗势欺人”、“恃强凌弱”、“冷血动物”等一系列负面词汇,校长们才不愿意惹火上身呢。我见识过这样的场景:某校学术委员会认定某教师不合格,请他另谋职业;此君每天准时到校长家门口恭候,以便及时“汇报情况”。校长于是通知院系,要注意工作方式,别把人逼疯了。经此一役,所有“严格评审”的大话全都化为乌有。香港教授听说了此事,问我:“为什么不叫警察?”在他们看来,这事本来很简单,大学有权力解聘不合格的教师,若对方行为带有威胁性质,则应该由警察来处理。可是,在当下中国,有哪个校长愿意背起如此“恶名”?
怎么办呢?为了解聘三五个不合格的教师,弄得全校不得安宁,甚至让校长书记整天提心吊胆,还不如维持现状。于是,各校的改革方案大都是将鞭子高高举起,然后轻轻放下。说是为了减少改革阻力,本校“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具体措施是:从现在起,进人时严格把关;等二十年后,那些不合格的教师到站并自动退休,这大学不就好了吗?
大学里教师编制本就有限,既然无法辞退不合格的,那就调整策略,给入职不久的年轻教师加大压力,提出许多在我看来不切实际的“高标准严要求”。如此“欺软怕硬”,对于大学管理来说,真不知是祸还是福。(15)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