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对受污石刻进行清洗,文源阁地砖将尽快用土覆盖保护;专家称圆明园应加强巡视和管理
| ||
|
新京报讯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圆明园出土文物遭到损坏。昨日,圆明园回应称,已对受污石刻进行清洗并将其妥善保管,文源阁地砖也将尽快用土覆盖保护。专家表示,圆明园应该加强巡视和管理。
石块被运往一处流散文物基地
该报道称,圆明园规月桥上的一处乾隆御笔被人泼墨做了拓片。
昨日,记者在圆明园廓然大公西边看到,规月桥出土的桥体构件被堆放在新建起的红色木桥旁,桥边是河道。该区域处有红色警戒线,一个写着“文物保护区,游人止步”的牌子立在一边。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构件都是从河道里打捞出来的,警戒线一直都有。
在现场,已不见刻有乾隆御笔的石块,该负责人称,石块已被运往圆明园南门附近的一处流散文物基地,“这是临时的措施,未来有两种可能,我们会把石块放在即将开放的圆明园展览馆或复建规月桥。”
在圆明园南门附近的一处“圆明园流散文物展”区,这块有乾隆御笔的石块跟其他石制构件放在一起,供游人参观。由于时间仓促,目前还没有立牌介绍。该石块上的墨迹已被清理,但仍有些许墨迹留存。该御笔落款显示,该诗为甲戌年所题,并盖有乾隆宸翰印章。
裸露地砖将用浮土埋在上面保护
除了规月桥的御笔被毁,还有一处地砖受到关注。该报道称,圆明园文源阁正殿月台处的冰裂纹地砖出土后一直搁置,地砖在暴晒后已经有多处出现崩裂状况,接缝处杂草丛生。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圆明园西区的正殿月台,该区域已经围上了一圈围栏,围栏一侧有个入口已被上锁。走入发现,冰裂纹地砖位于一块长草的土坡上,石板错落镶嵌,大小不一,成黑青色,石板中间确实有杂草。在地砖的一侧,一块大石上的两处御笔也被泼墨拓片,石块上墨迹的颜色很深,字迹难以辨认,估计被拓片不止一次。
“我们会把这些地砖覆土,即用一尺半左右厚度的浮土埋在上面保护起来。”该负责人称,这部分地砖没有完全挖掘出来,覆土是临时性的保护措施。对地砖一侧的大石御笔等不可移动文物,将用钢化玻璃罩及围栏保护。
■ 回应
【圆明园】 未来将加强巡视力度
记者昨日在未开放的西部园区看到一些行人,圆明园相关负责人表示,西部园区一些类似游客的行人,其实是施工者或后勤人员。
针对该区域没有监控探头,其表示目前圆明园西部园区并未正式开放,部分景区正在环境整治和施工过程中。
记者在该园区看到,周边放置了多个警示牌,提醒“游人止步”。该负责人称,在其他景区内以及门票背面也都清晰地标出了已开放区域和未开放区域,但有一些游客未经允许进入西部园区,对石刻进行拓片,导致墨汁污损了部分石刻。
对于今后陆续发现的文物,圆明园管理处将遵循历来的保护措施,及时清理、登记,今后管理处也将在园内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在即将开放的展览馆等场所,利用现有条件对出土文物进行展览。此外,将加强管理巡视力度。同时,圆明园管理处也呼吁广大游客增强爱护文物的意识。
■ 追访
【报料人】 还会去查看文物状况
一名中国圆明园学会的会员最早发现了文物被毁问题。昨日,得知圆明园即将采取的措施,他表示,圆明园的回应“比较及时”,他还会去查看文物的状况。
他表示,文物被毁的区域未对外开放,虽然区域内有“游人止步”的字样,但“不够多”,自己去该区域从未遇到有人制止,除了能遇到其他游客,还经常碰到游客损毁文物的行为。有次在一个文物附近待半个小时,就遇到四五个踩踏文物的人。
“游客自身要提高素质,管理方以后要加强宣传和巡视。”他说。
■ 声音
【律师】 管理方和直接损毁者都应承担责任
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马里表示,文物被损坏,文物管理方和直接损毁者都要担责。
如损毁情节严重,按照《刑法》,分为过失损毁和故意损毁,情节严重者将被判处3年至10年有期徒刑,“文物长期被损坏,不是一个人的行为完成的,在认定谁是行为者方面,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马里认为,管理者如果没尽到管理责任,也要承担相应的、刑法之外的责任,“管理不仅仅是发现问题,针对珍贵文物,管理方有必要对文物采取隔离或封闭的措施,因为保管文物有相应的规范,不能想当然。如果没有相关规范,也应该用常识来判断。”
【专家】 文物保护应抓住人手薄弱区和死角
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卫东认为,相比较而言,圆明园做得还不错,如果舆论太多,会造成压力,应该谴责破坏的人,不应该谴责保护的人。
他表示,这次事件说明有人存破坏之心,圆明园未来应该抓住几个重点,“哪些地方人手薄弱、哪些地方需要重点防护、哪些地方是死角,可以展开一次大规模的巡逻或抽查,增加人手,加强巡视。”此外,公众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文物保护的意识。
对于裸露的地砖,刘卫东表示风吹日晒确实会对其有损坏,“覆土是一种临时保护措施,未来可以根据规划做统一安排。”
■ 链接
文物被损坏不是头一遭
2003年3月,圆明园远瀛观和大水法遗址残存的石柱和拱梁上,被游客留下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还我国宝”等大量刻字,十分醒目。公园管理处为了让游人了解当年盛世时期远瀛观和大水法原貌,特地制作了景观微缩模型的玻璃展箱,这些展箱也未能幸免,遭到了游客破坏。
2006年3月,由于在圆明园大水法游览的游客一天达近千人,许多游人在拍照留念时都踩在大水法残存的石柱和拱梁上。出于游客安全以及保护文物等方面的考虑,圆明园最终决定在大水法采取限制客流的措施。
有专家认为,很多国内文物的关注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关注已经进入了文物保护“尊卑有别”的误区,不能只关心流失海外的文物,留在国内、近在身边的文物也要精心保护和照料。
刘卫东也表示,不是非要估出多少价值的文物才值得保护,在全民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和意识,是更重要的事情,这远远比普及收藏鉴宝有意义。
本组稿件采写/新京报记者 邓琦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