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应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通过资本和证券市场“盘活存量”
| ||
| ||
| ||
|
6月的一场“流动性事件”,让中国银行业感到了压力,部分银行开始收缩同业业务,认真考虑“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但对于如何“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目前管理层还没有进一步细化和明确。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用好增量”,就是要调整信贷结构,将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不是国家政策鼓励的行业信贷投放降低,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小微企业等方面信贷支持力度则需加大。对于“盘活存量”,他的建议是首先需要改变目前银行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偏高的局面,将短期信贷占比提升;同时建议继续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通过资本和证券市场把这部分存量盘活;此外,还要进一步发展股票、债券、信托等直接融资渠道。“未来应该把市场关系理顺。相对中长期的融资交给债券等直接融资市场,短期的由银行贷款提供,(让它们)各司其职。这样才能让银行信贷回归本位。”连平说。
中长期贷款需求转向直融市场
新京报:你对“盘活存量”的建议第一条就是要降低中长期贷款在银行贷款中所占的比例,这个应该怎么理解?
连平:现在银行中长期的贷款大部分给了基础设施,比如公路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具有投资总额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中长期贷款利率又高,这些企业还贷款往往要还10年、甚至20年。这就占用了存量。
我们现在鼓励发展的是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对于这些制造业企业来说,需要的并不是中长期贷款,而是一年期左右的贷款比较合适,一般不超过三年。这些企业不会占用太多存量,他们没有基础设施项目的那些特点,所以将中长期贷款的比例降下来,对于搞活制造业是有利的。
新京报:但是此前为了“稳增长”,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如果将中长期贷款减少,对于这些项目的建设会不会有什么影响?
连平:对于中长期贷款的需求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去获得,比如发行债券。现在之所以这些项目没有通过发债融资,而是用银行贷款,是因为还不能发债。现在国家允许发行的只是以城投公司名义发行的城投债,以及部分少量的地方政府债券,但后者也是由中央政府核定并代理发行的。
我觉得未来应该把市场关系理顺。相对中长期的融资交给债券市场,短期的由银行贷款提供,各司其职。这样才能让银行信贷回归本位。现在中长期贷款占到银行信贷总额的比重超过55%,以后要是继续增长的话更是不得了。不过,今年已经有降低中长期贷款的发展趋势了,比如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不得新增融资平台贷款规模。
监管要求督促银行转型
新京报:有观点认为,在以往流动性宽松的情况下,银行对于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都非常不够,那么现在流动性偏紧了,银行有什么动力来更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完成政府希望达到的效果?
连平:如果流动性偏紧,商业银行信贷能力肯定收缩,但问题的关键是央行会不会收紧流动性。我认为是不会的,预计下半年流动性还是维持既不放松也不收紧的状态。因为从目前的数据来看,二季度经济增速可能要比一季度更低,如果央行收紧货币政策,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
那么银行调整信贷结构的动力在哪里?我认为是来自于监管方面的要求。监管方面应该对于银行业资产负债在品种、期限、结构上要求匹配。现在银行是借短贷长,期限错配,如果这个“长”和“短”比例过高了对银行流动性就有风险,将来风险会越来越大。所以监管层要求商业银行需要有一个稳健的政策,处理匹配的问题。银行也需要考虑如何加强风险控制,如何规避风险,如何能够稳健地增加盈利。
新京报:那么这对银行今年的盈利水平和不良资产会不会产生影响?
连平:银行今年的盈利增速肯定是要下降的,因为利差不断收窄。不良资产目前来看的话总体还比较平稳,只是在浙江、苏南这些小微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会有小幅上升,目前来看还不至于形成系统性风险。
尽快推进资产证券化
新京报:你的另外一个关于“盘活存量”的建议是进一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去年其实信贷资产证券化已经重新开闸,但好像“雷声大雨点小”,你觉得今年会是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好时机吗?
连平:我觉得是的,应该尽快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把放出去的贷款,打包在资本市场上出售,银行可以快速实现信贷退出、优化信贷资产结构。资产证券化能够直接改善资产负债表,有助于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存贷比,从而有效缓解资本压力和贷款规模控制压力。
从目前的流动性状况、市场的建设情况来看,应该是有条件加快步伐推进的。虽然有人认为目前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可能会面临一些风险,比如基础资产风险、道德风险等,但我觉得现在应该迈出这一步。
新京报:如何理解中央提出的“用好增量”?
连平:用好增量,首先是调整结构,再就是提高效率。
调整结构是指将新增信贷更多投向经济政策导向的领域,而将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不是国家政策鼓励的行业信贷投放降低;另一方面就是使资金利用更加有效率。现在有些贷款的投向效率是不高的。比如融资平台项目,往往是政府主导的投资,相对来说都是效率比较低的。
新京报: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未来从银行贷款更难了,会不会对其业绩产生影响?他们应该怎么办?
连平:(信贷收紧)对房地产企业有影响这是一定的,银行以后不会再给房地产行业太多的信贷了。但是房地产企业不从银行获得资金,可以从非信贷市场获得融资,比如房地产信托、债券融资等,他们在这些渠道的融资需求是很大的。我觉得政府提出要搞活金融、盘活存量,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也是有利的,意味着他们从非信贷市场会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
新京报记者 沈玮青
■ 观点交锋
“钱荒是转向的风向标”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我认为“钱荒”是中国即将转变货币政策的一个风向标。因为中国试图在降低过量的信贷扩张,尤其是“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我很理解新一届中央政府非常关心这个问题,他们希望通过紧缩流动性,挤压资金“空转”余地,推动市场稳定运行,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
“这只是一次压力测试”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周皓:这次央行的举措实际上是对全体金融业做的一次“压力测试”,而不是长期货币政策导向的一个改变。一方面,央行希望通过这次利率的震荡,对银行业进行一次试探,借此评估各个银行的运营状况,抓出有问题的银行。另一方面,也是对“影子银行”的一次敲打。
“虚高同业业务是自掘坟墓”
中信银行常务副董事长兼中信银行国际董事长陈小宪:本次流动性事件提示我们,决不能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张,对于利率高度敏感的同业业务应审慎对待,以期限错配支撑的资产业务必须加以总量限制,对于单纯为扩大总资产规模而人为虚假冲高双边同业业务的行为,应坚决处罚,因为这无异于自掘坟墓。
根据公开报道整理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