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新艺术特刊·艺术家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17:新艺术特刊·艺术家

“艺术和人生都需要一场‘胡闹’”(2)

2013年07月10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伯尔尼的城市象征是一头黑熊,赵半狄却让当地人感受了一回“熊猫文化”。
《让熊猫飞》出发点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灵感,落脚点则立足于公益慈善上。
2007年11月北京时装周期间,赵半狄携其创作的熊猫时装亮相T台。新京报记者 秦斌 摄
“绘画让我脆弱”
“我更愿意做一个行动者”
“跨界就是打破专和精”
“熊猫时代已经淋漓尽致”
“我觉得自己很幸福”

资料图片

  谈争议

  触及了人的审美观和价值判断

  新京报:你的跨界公共艺术在中国社会到底有多大接受度?

  赵半狄:接受度很低,这一点并没有让我沮丧,这才是把“创造”叫得很响,但保守已深入骨髓的社会的正常反应。

  新京报:尽管希望用艺术介入社会,但你的熊猫跨界艺术真正引起社会广泛讨论是2007年和2009年在北京和巴黎举行的“熊猫时装秀”,骂声居多。

  赵半狄:确实“熊猫时装秀”更公共化。关于我负面的东西就是那时开始积蓄的。有评论称我的那场时装秀之后,“中国时装秀从此开始庸俗化。”这可能代表了很多时尚界的观点。

  时尚界对时装的定义就是布料、流行色、曲线,但我将时装与社会现实进行奇异的连接,有赞美,也有讽刺,这多么的惊艳啊!在巴黎演出的时装秀反馈到国内后则给我造成了另一极致的负面评价,认为我将三陪、二奶、腐败官员等时装角色带到国外T台,是卖国辱华。

  新京报:“熊猫时装秀”之后你曾申请注册“半狄熊猫”(BandiPanda)时装品牌,但商标注册申请被拒绝,高院的终审也支持了这一判决,你怎么看?如果注册成功的话,你会将这一品牌商业化吗?

  赵半狄:我觉得高院的终审判决是个完美的结果。从此,唯一能邂逅“熊猫时装秀”的地方就是精神的记忆。

  新京报:大家感觉你最近几年的创作太明星化、娱乐化了,专门制造一些公共话题来炒作?

  赵半狄:因为我的艺术触及了很多东西,触及了一些人的审美观和价值判断,这才是关键。以固有思维判断新艺术的时候,任何负面的词汇都可能派上用场。

  新京报:熊猫符号是你在从事公共艺术初期经过多次尝试最终选择的,但为何决定在今天放弃这一跨界时期,放弃熊猫符号?

  赵半狄:如愿地将电影《让熊猫飞》送上中国院线后,我觉得我的“熊猫时代”已经淋漓尽致了。我要开始新生活了。

  谈市场

  这十多年来是“熊猫”在养我

  新京报:十多年的跨界艺术,你和你的熊猫参展无数,这保持了你艺术家的知名度,但经济回馈从何而来?

  赵半狄:这些熊猫的跨界艺术,就像我之前参加的展览一样,收藏家们还是用他们收藏的方式进行了肯定。这10多年来的生活是“熊猫”在养我。看上去并不商业的跨界艺术让我生活得很OK。我的运气好。

  新京报: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当代艺术蓬勃发展,但更多的是油画领域,包括你之前的油画再度流向市场也拍出极高的价格。你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当年放弃绘画的决定?如果继续画画,你的收益及美誉度或许会比跨界更高?

  赵半狄:完全没有遗憾,我做出了自己精彩的选择。相比一些艺术家来说,我已经度过了两个时期,我觉得自己很幸福。也许,我还会拥有第三个时期。

  新京报:你准备开启的第三个时期具体会用怎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赵半狄:不应该说,哈。这都不是设计好的,而是自然而然的。对未来不要有太多的许诺,而是要做出来。

  ■ 跨界艺术解读

  1.瑞士“熊猫奥运会”

  2005年10月,一场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奥运会开幕式”在瑞士伯尔尼举行。古城伯尔尼的街道一夜间变成北京二三环,“王府井”等路牌遍布街道。街头可见身穿“BANDI 奥运会”LOGO (徽标)的志愿者。开幕式当天,赵半狄高举火炬点燃“奥运圣火”进入体育场,最终将“月亮”点燃。身穿中山装的伯尔尼市长宣布“奥运会开幕”。

  赵半狄指出,“说心里话,我的熊猫奥运会很有想象力,奥运会在一夜之间向瑞士伯尔尼人扑面而来,宛如美妙的梦境。”

  2.“熊猫时装秀”

  2007年11月4日,赵半狄熊猫时装秀出现在中国国际时装周。赵半狄用熊猫符号演绎了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物角色服装,如民工、追星族、乞丐、同性恋、网络红人、法官、三陪、二奶、腐败官员等共33套。有人认为这场服装秀夸张表达了中国社会,更多评论认为这是将时装恶俗化。

  2009年3月,熊猫时装秀在法国巴黎上演,争议随之达到高潮,被称为“卖国辱华”的时装秀。

  受争议影响,工商局驳回了“半狄熊猫”商标申请,最高法院同样支持了这一判决。对于这一作品引发的争论及后续的各种事件,赵半狄认为,“时尚界当然不适,在我以前,T型台只是展示面料、款式的舞台,我想展现的是,时装文化的另一种可能。”

  3.电影《让熊猫飞》

  赵半狄为拍这部电影,设立了一个慈善项目,他认为,“这一点,足以让那些传统编剧汗颜。”

  这部电影拍了整整3年,影片围绕着一个奇特慈善事件展开了多重解读。故事源于赵半狄这3年来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实践。来自河南、四川、北京、甘肃、台湾等地的两万多名青少年以熊猫为题,创作出绘画、雕塑、舞蹈作品,最终用销售所得的100多万元善款,在黄河边建了一座孤老院,为60位老人安了家。

  影片不仅表达了孩子们的爱心和追求创作,同时展现了当前的社会问题。整部电影的形式包含了剧情、纪录、动画,主角以实名出演,这是一部完全无法用类型归类的电影。

  对于自己的这部跨界之作,赵半狄称,这是考验观众,也考验评论界的电影,“如果‘伟大’这个词依然生效的话,我想说《让熊猫飞》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对于一些人的不适、恶评,包括院线的抵制,我其实觉得是故事的一部分,美好的童话里也有不同的角色。”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