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经济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经济时评
下一篇

服务实体经济何需强压信贷指标

2013年07月12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 一家之言

  如果企业的税费负担减轻,那么企业的盈利能力必然增强,银行自然愿意贷款,企业融资难题自然解决。

  在7月8日召开的“浙江银行业服务温州实体经济会议”上,温州市政府提出“争取完成全年新增贷款800亿元”。今年前5个月,温州新增贷款74.24亿元,只占800亿元的9.28%。对此,一位股份制商业温州分行人士表示,在资产缩水、抵押物不足等因素下,全年800亿元新增贷款“要求过高”。(据《第一财经日报》)

  在当前中国经济开始转型,有形之手逐渐缩小作用范围的情况下,这种明确信贷数量指标和企业数量的指令性计划看起来特别醒目。

  其实,这样的指令并非温州独有。如2013年年初,就曾有某地方政府发布一份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服务考评奖励的实施意见,其中,既明确了当地各行、社2013年贷款增量任务,如工行新增2.9亿元、农行新增2.8亿元等等以外,还制订了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完成这些指令性计划的情况进行考核和奖励的标准。

  地方政府强制地下达信贷的指令,当然符合当地面临融资困难的一些企业的短期意愿。但是银行也是企业,放贷也要综合风险和利益来做出判断,如上述银行人士表示:“800亿新增贷款,只是地方政府的愿望,实际上是根本完成不了的;好的企业不需要那么多贷款,差的企业银行也不会贷给它”。

  而要求银行给予企业贷款,其带来的负面作用不容小觑。如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以发放“安定团结贷款”的名义,大量的贷款流入陷于困境的国有企业,造成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的比例处于高危水平。后来通过组建几大资产管理公司,将巨额的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并且向几大银行注入巨额外汇储备、引入战略投资者等等,才使得不良资产的问题得以解决。特别是银行公开上市融资、后来发生的较长时期的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对于解决那次银行极高的不良资产问题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是为银行的不良资产的最终埋单者却是中国的股民和全体国民。

  前车之鉴不远,强压信贷指标的做法再不可取。因为现今银行的经营自主性和考核压力,已经大大不同于上个世纪;而一旦形成高不良资产率,再靠资产剥离和注入外汇储备也不现实,而靠上市融资让股民买单、靠通货膨胀让全体国民买单,更不可能。

  所以,要想根本上解决企业的贷款难题,最根本的,是减轻企业的负担。现今所有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很重、物流过程负担很重,而减免各种税收、费用等等,倒是政府的分内职责。如果企业的税费负担减轻,那么企业的盈利能力必然增强,银行自然愿意贷款,企业融资难题自然解决。

  实践证明,不管动机如何,有形之手伸进去的领域越多,那么经济事务和企业领域受到的干预就越多。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最知道经济和企业脉搏的,一定是银行和企业,所以要充分尊重企业的自主性,这就是尊重经济规律,保障经济运行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公正公平。

  □陈德成(财经评论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