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2:旅游周刊·走读中国·大运河 之 洛阳(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2:旅游周刊·走读中国·大运河 之 洛阳(上)

在记忆断片中梦回唐朝

2013年07月17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天子六驾”雕塑。
东西向穿过洛阳的洛河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一部分。现在,它仍然是这座城市中最柔软的弧度,河道上设置了拦水坝。洛河泥沙大,在河流中间形成了部分滩涂湿地景观。
老城区东大街鼓楼一带。这里的业态并不专为旅游而设。
北大街上的夜市小吃已成为洛阳一景。
老城区东大街保留着最日常的老洛阳生活。
老城区东大街,推着老旧的童车看孩子的妇女。

  洛阳,位于洛水(今洛河)北岸,邙山南侧。如果将视野扩大,洛阳正处于华北平原和秦岭交界处,东、南两边被洛河、伊河包围,自古就有五水绕洛邑(黄河、洛河、伊河、涧河、瀍河)的说法;往北的华北平原是重要的农耕区,往南是伏牛山脉(秦岭余脉);洛阳北边被邙山、外黄河包围,西边就是巍峨的秦岭。洛阳三面环山,水流密布。隋炀帝时下令营建东都洛阳,由主持修建了长安城的宇文恺负责,除营建东都之外,他还要负责建造大运河洛阳段,也就是通济渠。隋朝修建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和后来的京杭大运河不完全重合。修建大运河的目的无非两条:政治上控制北方以及江南地区;经济上,南方在南北朝时期已经超越北方,修建运河可以供给都城需要的大量粮食。隋唐大运河洛阳段现存最重要的历史遗留就是含嘉仓,也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大型官仓。现在的洛河,实际上就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一部分,向东归入黄河。

  断桥 洛河上突起的城市记忆断片

  洛河是东西向穿行过洛阳最柔软的弧度,河道上设置了拦水坝,泥沙大,在河流中间形成了部分滩涂湿地景观。去年从上游漂下来的水草,一直干枯着,有白鹭在近岸处的滩涂上漫步。现在连接洛河两岸的是洛阳桥,隔岸垂钓玩耍的人很多。桥下有人做起了溜旱冰的生意,节奏感很强的音乐让人联想到上世纪80年代的气息。

  洛阳桥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断桥:林森桥和老吴桥。两座桥都只剩下直楞楞一座桥头和洛河中间的几个桥墩,名字与两个著名的民国人物有关。建桥时,林森是国民政府主席,老吴(吴佩孚)是北洋军阀直系首领。洛阳市申遗办公室主任王阁介绍,老吴桥1922年夏被大水冲毁,林森桥1944年被洛阳守军炸掉以阻止日军攻城。

  老吴桥是中原地区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1920年吴佩孚屯兵洛阳,1921年由张謇组织的上海北方工赈协会资助建桥。据说桥建成之时,吴佩孚请来洛阳文人墨客为大桥命名,讨论半天,没有结果。吴佩孚最后拍板:这座大桥附近,原是隋唐天津桥遗址,“天津晓月”是洛阳八景之一,还是叫“天津桥”吧!王阁称,历史上连接皇宫和洛阳城南部的桥梁称为“天津桥”,意思是“天上的渡口”。

  洛阳处于兵家必争的中原腹地,而洛河泥沙大,历史上暴发洪水是经常的事情。这两座桥命运多舛而短暂。现在的断桥是鸟儿飞行中停泊的驿站,是洛河上特殊的城市突起或断片。王阁开玩笑说,“洛阳,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地方”。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司马光一句著名的诗:“若问古今兴衰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古都 历史的阔绰感和天生的自信力

  洛阳不简单。夏商周三代青铜礼器里的秩序、汉魏石刻、女子翩然骑马驰骋的唐三彩,都集中在洛阳博物馆中。这个国家一级博物馆有种历史的阔绰感和天生的自信,比那个称为“牡丹花都”的洛阳传递了更多的色彩和联想。洛阳的历史遗迹,足以让任何城市汗颜,仅古都城遗址,就有夏、商、周、汉魏、隋唐五处。自信还表现在洛阳人的言谈里:“居天下之中”,“九州腹地”。几乎每个洛阳人对这个城市的过去都有一些侃侃而谈的资本: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此开始,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

  “郑州,仗着是省会,都是新的,没什么历史;现在的开封,都是人工加工的。”只有和北京比起来,洛阳人才显得不是那么自信,但“北京也是从明清才发展起来的,夏朝建都洛阳时,北京还不知道在哪里呢……”洛阳市中心,为纪念“周公营造洛邑”而建的周公广场上,周公雕像衣袖飘飘,眉宇间目光坚毅沉着。

  曹操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写的就是这个衣袖飘飘的周公。周朝的美好时代开始于镐京,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东周之所以迁都洛邑,和犬戎入侵有关——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真正攻入镐京的时候反而没人来支援了,京畿被毁严重,周王朝没法在关中地区继续,于是周平王将都城东迁洛邑。洛阳的历史辉煌期也开始了。

  广场 现实连着历史

  现在周公广场是洛阳市民的休闲据点。广场上红旗招展,很多老人围着一个音箱收听时事,表情严肃认真,自动屏蔽了广场周围嘈杂的市声,音箱里播放的内容从针砭时弊到抚今追昔,内容颇为慷慨激昂。

  老洛阳人王平之口中的洛阳历史有着某种更富于哲理的质感:“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封建时代’,周天子在各地分封,拱卫王城,必要时随时来支援。这和欧洲的封建制类似,但比欧洲早了太多年,而且周朝礼乐发达……”

  现实连着历史。2003年,洛阳城市建设过程中发现了397座东周墓葬和18座车马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车马坑中首次出土的“天子六驾”——一辆由六匹马组成的车马遗迹。“古书上说,夏、商、周时期,天子才能‘驾六。’”王平之伸出左手,作“六”字形状,骄傲而有力。于是,“天子六驾”和“周公营造洛邑”雕塑都处于不远的城市空间之下相望。周公广场是洛阳人流量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车水马龙,人们行色匆匆。

  王平之又说起自己曾改过名字:“那会儿用个‘子乎者也’在名字里,自己都觉得不合适。”所以他身份证上的名字是“王平植”。今天来看,“王平之”这个名字,有着他对那个遥远朝代的理解,似乎是为这个古老城市做了隽永的注解。

  老城区 洛阳生活的市井底蕴

  古都洛阳的骨骼构架还在。在现在的洛阳老城区,游客都要去到的景观之一——丽景门就是东都洛阳东北坊市区的大门。对洛阳的描述中,“洛河是一条银河,而散布河岸的坊市是银河系中灿烂的星光”。这样的比喻格外生动,也可以用来形容老城区的现在。虽然旅游开发兴起,但老城区依然保留了老洛阳生活的底蕴。

  现在的洛阳和隋唐洛阳重叠很多,从现在的洛阳能看到和感受到的,以及在地名上保留最多的,也是隋唐洛阳城。王阁介绍,唐朝实行的是坊市制度,坊是平民的住宅区,市是平民的市场交换区,坊市分离,大约有一百多个坊,南北两市。当时的洛阳,往西连通丝绸之路,往南往北连通大运河,交通之便一时无二,商贾云集。从洛阳出土的大量的胡人、骆驼陶俑、唐三彩,以及定鼎门、王城公园附近发现的骆驼脚印遗迹也许可以触摸到当时这座国际性大都市的繁华。从这个意义上,就能理解为什么洛阳桥上的造型,两侧是驼队,桥身上又遍布牡丹。

  洛阳老城区最著名的就是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它们相交形成了十字路口的金街,旋转木马在街边闪闪发亮。这里的夜市小吃已经是洛阳一景,但也让附近老居民颇为抱怨:“天天晚上都是油腻腻的,牡丹花开的时候更是乱糟糟的。”

  东、西大街更多地保留了当地人的生活痕迹,两侧店铺的名字写在飘荡的各种幡布上。小吃是主打,豆腐汤、不翻汤、丸子汤、牛肉汤、水席……洛阳人热爱汤汤水水,门前小板凳靠着高一点的小椅子,就着饼吃得热火朝天。西街的业态分类丰富到细微,不是专为旅游而准备,具体到丧葬的唢呐表演行和弹簧一条街的家庭作坊。“整个洛阳制作弹簧的作坊都集中在老城西街上,知道的人都会上这儿来买”。

  ■ 遗产·古都

  空间记忆与想象的古都结构

  古都洛阳的空间结构和别的古都不同,隋朝的皇宫名为“紫微宫”,唐朝时名为“洛阳宫”,在隋唐洛阳城的西北角,而不是将皇宫摆在城市的正中心或中心偏北。位于西北角的皇宫处于洛河的北岸,而整个洛阳城横跨洛河。沿着皇宫中轴线向南延伸,会穿过伊阙,也就是龙门石窟所在的地方,这也是建设隋唐大运河的宇文恺有意为之。洛阳博物馆里将这段历史描述得灿烂辉煌而富于诗意:中轴线穿过紫微宫、定鼎门……洛河就像是一条银河,而散布在洛河岸边的坊市就是银河系的星光点点……

  隋唐洛阳城遗址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包含内容多,许多新的景点也在建设中,现在位于定鼎路和中州路交口的“明堂”,正从历史图景中被重新营造出来。它处于隋唐时期洛阳宫的中轴线上,可以让人对隋唐时期的皇宫位置有个形象的了解。“明堂”是武则天在位时所建,高88米,是唐代建筑技术的巅峰巨作,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礼制建筑之一。明堂附近后来修建了更高的“天堂”,据说高达150米,用以容纳大佛,它也是徐克的电影《狄仁杰——通天帝国》的通天浮屠原型。1977年和1986年先后发现了“天堂”和“明堂”遗址,都处于“洛阳宫”的中心。

  现在,洛阳正在进行“双申遗”的努力,申报大运河世界遗产和丝绸之路世界遗产,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都是其中重要的环节。“明堂”正在新一轮的改造当中,但有的洛阳人觉得这是修一堆假古董。据说“明堂”中重要的旅游体验内容就是戴上3D眼镜,观看一场梦回唐朝的演绎。不过也有一些历史记忆被生动地记录下来,那座仿佛不存在的“洛阳宫”,被洛阳的口味记忆着,洛阳本地喝的啤酒牌子就是“洛阳宫”。

  ■ 遗产·工业

  涧西区:工业移民与洛阳语言岛

  属于洛阳的骄傲除了古都身份之外,还充满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荣耀。从新中国成立直到20世纪80年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工业的辉煌,使得洛阳在河南这个中原农业大省中成为最有吸引力的城市。新中国建立,百废待兴,当时的洛阳城范围只有现在的老城区一片,而洛阳在“一五”计划中被列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据说是在郑振铎的建议下,洛阳市新建的工业区选在了今天距离老城区以西十几公里的涧河以西,命名为涧西区。这样就避开了东周王城和隋唐洛阳城旧址,保留下来宝贵的文物财富。

  涧西区是洛阳的工业区,建国后建设了“一拖”、轴承厂、铜加工厂等诸多大型企业,来自东北、华东、华南祖国各地的建设者汇集到洛阳,开始建设新洛阳,也使得洛阳有了新的面貌和工业基础,以及占城区人口三分之一的移民和操着各地语言的语言岛现象。当然,涧西区在洛阳也是普通话普及最早的地带,领风气之先。这一带曾经生机勃发,找对象好找,菜价也比老城区要贵一点,各个方面都带着优越感。还有个当地流传的段子,据说洛阳一拖的一位职工曾写信向当时《红灯记》的女主角李铁梅的扮演者求婚……

  在以移民为主的涧西区,从道路名称上就可以看出人员构成的复杂,有青岛路、武汉路等,几乎所有大批来到这个城市的移民,都可以自己的来源进行道路命名,有点大码头荟萃的感觉。现在这里依然不改重工业的硬朗气味,但也在慢慢发生改变。当年的城郊涧西区现在是市区的一部分,污染严重的重工业需要搬迁到更远的地方,以工业遗产融合涧西水城的建设正在进行中,组成洛阳城市更新的内容。在洛阳轴承厂的门口,毛主席的巨大金色雕像依然高高矗立在天津路的街头,微笑着招手。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曹燕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