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点
监管形同虚设,权力过于集中而封闭,让中储粮李长轩这样的“硕鼠”长期偷食未被察觉。
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原总经理李长轩被一审判处无期徒刑。在担任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总经理12年时间里,李长轩受贿1400多万元,另有893万余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据披露,李长轩疯狂敛财的主要方式有:联手粮商骗取国家粮补,监守自盗收受下属贿赂,以及工程招标腐败等。(据新华社)
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贪腐行为,人们不禁疑窦丛生,为何在长达10多年时间里,李长轩一直安然无恙?肆无忌惮的官仓“硕鼠”究竟是怎样养肥的?
其一,监管形同虚设。以“转圈粮”为例,与关联企业沆瀣一气套取国家补贴的做法,并非自今日始。今年5月,国家审计署查出中储粮所属5家分公司部分直属库在2011年通过出售给关联企业再回购的方式,获利1702.58万元。
寄望于系统自行整改、内部监管,显然并不现实。据《21世纪经济报》披露,早在2010年12月份,国家就细化国储粮轮换交易制度,规定国家临时存储库点不得直接或间接购买本库存储的粮食。然而,2011年就发生了上述审计报告披露的“转圈粮”事件。
其二,像李长轩这样在本系统拥有极大权力的国企负责人,同样缺乏监督。有内部人士透露,中粮储所属分支机构举凡人事、资金划拨、基本建设等“含金量”极高的权力,均在省公司,而这些权力又往往集中在总经理身上。一个省公司就相当于一个“独立王国”。
权力的封闭运行必然导致贪腐横行,更何况,还有“垂直管理”这样一个坚硬的保护壳。
要之,李长轩的案例提醒有关方面,不仅要细化相关的粮食收购制度,不给“硕鼠”盘剥瞒骗的机会;还要强化监管,增强公开性,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社会的监督。
□胡印斌(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