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3:星期五周刊·写字板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23:星期五周刊·写字板 
上一篇  下一篇

黑暗中的人

2013年07月19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吐小食核】

  □鲍鲸鲸(作家、编剧)

  用一下午的时间,看完了保罗·奥斯特的《黑暗中的人》,好看。

  七十二岁的书评家布里尔在一次车祸后,腿部受伤很严重,在女儿家静养,每晚都会失眠。为了打发漫漫长夜,也为了遗忘去世的妻子和外孙女男友惨死他乡的悲痛,布里尔在一动不动躺在床上的时间里,开始给自己讲故事。故事中,9·11事件没有发生过,伊拉克的战争也并不存在,但那个世界也并不是一片宁静,取而代之的,是一场美国史无前例的浩大内战,每个州都独立成国,联邦彻底分裂,简单地说,就是“用一个噩梦代替了另一个噩梦。”而终结噩梦的唯一办法,就是让故事中那个叫布里克的士兵,来杀死现实中这个说故事的人。

  感觉上有些史蒂芬·金的设定,但保罗·奥斯特一如既往地将故事讲得宽厚淡定。故事到底有多好,大家可以买书来看,我诚意推荐。让我最感动的是,保罗·奥斯特在书里用了很长的篇幅,仔仔细细地讲了一部电影: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

  书评家和外孙女一起看了这部电影,之后,这位美国爷爷不停地回想起影片最后:处理完亡妻葬礼后的日本老人,儿女四散而去,老人将亡妻的手表送给了守寡多年的儿媳妇。老人劝儿媳妇开始新的生活,“你是个好人,但他已经死了。”儿媳妇却开始痛哭,“不是的,我是自私的。我的心一直在等待着什么。”

  两人的对话很平静,即使有泪水落下,但那不是爆发,更像是用来稀释掉大家这么长时间,一直忍受着的孤独与沉默。

  保罗·奥斯特是这么描述这一段剧情的,“只有好人才会怀疑他们自己的好,而这正是他们成为好人的首要因素。坏人都认为自己很好,而好人却什么都不知道。他们用尽一生去原谅别人,却始终不能原谅自己。”

  故事中,承受不了丧妻之痛的书评家,和无法面对男友被谋杀的孙女,一老一少,坐在美国纽约的家里,看着这样一部纯东方的电影,“我会向她讨几根烟,两人并排坐在沙发上,一前一后的吞云吐雾,像两辆火车突突地驶离这个令人憎恶,无法忍受的世界。重要的是那种伙伴关系,那种密谋的情谊,倒霉蛋之间的那种团结精神。”

  而电影中,身在日本乡下的老人,面对即将离去的儿媳妇,郑重地嘱咐道:“我希望你能放下过去,我希望你能幸福。这话,是衷心的。”

  而身在中国北京的我,看《东京物语》时,20岁。那时我的姥爷去世已经两年。姥姥因为姥爷的离去,开始生病,身体大不如从前。每次回家探望她,她都变得陌生了一点。

  看完这本书的今天,我26岁了。姥姥已经去世三年。而直到这一刻,借着这本书,我才能更准确地想象出,在姥爷去世后,姥姥独自一人,每天所面临的黑暗到底是什么。

  保罗·奥斯特在书里指责了我:“死于心碎。有人听到这个词会笑,那是因为他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人们死于心碎。这每天都在发生,而且会继续发生直到时间终点。”

  如果早一点明白,当初就可以多花点时间,陪在姥姥身边,即使不是一起看《东京物语》,只是沉默地坐着。不奢望她能放下过去,只是成为她对抗黑暗的伙伴,在她每一个睡不着的夜里。

  如果,能早一点明白。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