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1:书评周刊
下一篇

再见陈寅恪

2013年07月2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制图/许英剑 师春雷

  关于陈寅恪,我们不是说得太少,而是说得太多。从十八年前,陆键东充满人文气息的传记风行海内,到思想界、知识界将陈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视为一种民国学术的风骨与标杆,再到各类充斥着八卦和琐事的传记文学,错漏百出、刻意拔高的微博段子,以至于“劝君莫谈陈寅恪”(易中天)的故作惊人语,诞生于十八年前的“陈寅恪”,已经跟钱钟书、季羡林一样,成为了一个文化坐标、国学昆仑。

  在汗牛充栋的学界严肃论著和民间人士的“集体狂欢”之后,陈怀宇教授的新著《在西方发现陈寅恪》另辟蹊径,从陈早年的留学生涯入手,考究源流、辨章学术,对陈的师承、同窗、学术训练和早期思想的形成,系统地进行了梳理,借助海外的文献、档案、资料,从西方学术(尤其是东方学)的视角,对陈的早年学术思想背后的民族身份、意识焦虑、西学史观,深挖剖析,并以他为线索,试图由小见大来阐发,西方的人文思想和学术方法在民国“西学东渐”过程中的脉络。

  当陈寅恪成为一种符号,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借陈逸闻趣谈的他人酒杯,浇其暗有所指的自家块垒,让人不自觉地陷于陈寅恪神话的光芒中,看不到陈寅恪彼时的努力与其切实的文化努力。陈怀宇的此种梳理和探究,是一种温厚的祛魅。

  详见C03-C05·历史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