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对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方案,社会各界抱有很大希望但也不容乐观。各界社会精英都应该积极地参与改革方案的讨论,为之呼吁,发出改革的“正能量”。
同时,方案的制订过程应扩大社会参与,专家论证、公众听证会等都是可行且必要的方法。
眼下,社会各界都在期待即将到来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因为这次会议将提出经济改革的总体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
从历史经验看,这样的期盼是不难理解的:1978年的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1993年的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关键一跃。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成为决定中国未来十年的“顶层设计”。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经指出,“改革走到今天,问题千头万绪,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可能事倍功半。需要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就是十八大报告所讲: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那么,三中全会改革方案应该聚焦哪些问题?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具体意味着什么?
推进五大领域改革
拟订合理的改革方案,必须从分析问题入手。笔者以为,当前的主要矛盾和挑战可以归结为:
1.在欧美经济去杠杆化、四万亿刺激效应消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衰减;
2.受过去十年货币超发影响,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膨胀压力难解;
3.与房地产息息相关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堪忧;
4.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
5.腐败现象常态化,房叔表叔遍地开花;
6.环境污染触目惊心、食品安全备受关注;
7.金融领域出现民众“投资难”和中小企业“融资难”并存的局面,进而导致影子银行发展酝酿金融风险。
从以上社会矛盾与挑战、体制性因素出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首先应该是全方面的改革。局部的改革既难以单兵突进,也不足于唤起公众对改革的信心。
为此,建议考虑下列五大领域的改革任务:
首先是金融改革: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消除资金供求关系的扭曲,以资金价格杠杆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尽快实现IPO审批制向注册制的转变,扩大直接融资,同时加强监管拯救市场“三公”原则;允许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银行,让银行体系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
其次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取消行政审批权,为市场微观经济主体松绑,最终应撤销与市场经济不兼容的发改委;重新厘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弱化政府经济建设职能,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政府瘦身,以减少公共资源的消耗。
第三是财政改革:借鉴“供给学派”观点,通过全面减税激发“拉弗曲线效应”;建立人大对政府的实质性约束和制衡机制,推进财政民主;提高财政透明度,倒逼“三公经费”下降。
第四是国企改革:执行《反垄断法》,破除央企的垄断地位,实现所有经济主体的公平竞争;深化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降低国企中的国有股份比重,从70%左右的持股比例降低至30%左右,并把减持的股份用于补充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五是社会改革:开征遗产税,适当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渐进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为城镇化消除制度障碍;改革计划生育制度,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扩大媒体监督,形成改革的公众压力;通过财产公示、政府放权、人大制衡、公众监督,实现制度反腐的突破。
金改应成为突破口
上述改革内容,有的已经讨论比较充分(如利率市场化),有的中央已经明确表态(例如允许开办民营银行、减少至少1/3的审批权、公务员人数只减不增),有的问题讨论还不够深入(例如财政民主)。
此外,有的问题还存在较大分歧。以国企改革为例,有的观点认为国企现在已经成了效率和影响力的代名词,无需大的改革;有的则认为国企的高利润来源于特殊的资源优势和垄断地位,并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与改革内容同样重要的是改革速度,必须有紧迫感。如果改革进展过于迟缓,也是没有意义的改革。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国务院在2005年和2010年分别出台了关于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新36条,但至今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在全方面的改革议程中,金融改革应成为突破口。首先,金融乃市场经济的血液,长期存在的金融管制与货币超发的问题,不仅积累了金融风险,也导致了金融体系的功能异化,加剧了实体经济的困难。其次,利率市场化改革、取消银行业对民营资本的限制、IPO从审批制过渡到注册制的讨论已经相当充分,可以立即启动,条件已基本具备。
意识障碍亟待突破
对于经济改革方案,社会各界抱有很大希望但也不容乐观。
在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国企改革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共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但这样的改革进展并不如意,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形似而神不似,在房地产等竞争性领域国企遍地开花。国企改革需要观念突破。
著名实业家荣德生1946年给国民政府写信说,“若论国家经济,统治者富有四海,只须掌握政权,人民安居乐业,民生优裕,赋税自足。若误入歧途,虽千方百计,终难平稳……能用民力,不必国营,国用自足。不能使用民力,虽一切皆归官办,亦是无用。因官从民出,事不切己,徒然增加浪费而已!”
面对如此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国企改革至今却仍然受到意识形态的羁绊,令人痛心疾首。
改革方案的出台是一个复杂的利益博弈过程。各界社会精英都应该积极地参与改革方案的讨论,为之呼吁,发出改革的“正能量”。同时,方案的制定过程应扩大社会参与,专家论证、公众听证会等都是可行且必要的方法。
□刘胜军(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刘胜军 新京报2013“中国青年经济学人”入选学者。生于1974年,经济学博士,现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曾任职于深圳证券交易所等机构,著有《谁伤了你的幸福:变革时代的纠结、迷惘与不公》、《管理的力量:中国挑战的制度求解》等著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转型、宏观经济、中国金融、国际金融、收购兼并,以及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问题。
□本版稿件统筹 新京报记者 杨万国 插图 师春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