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0:走读中国·大运河 之 洛阳(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0:走读中国·大运河 之 洛阳(下)

沿着伊洛河回溯历史的伟大瞬间

2013年07月24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偃师市南郊,水草丰美的洛河边成了当地人夏季休闲的乐园。
偃师市郊区,洛河岸边的菜地。
洛阳偃师市杨村渡口,村民把渡船推离伊洛河河岸。这里曾是一个因渡口而繁华的贸易集镇。如今,杨村渡口热闹不再,只是因为去河对岸种田的需要,渡口才得以保存下来。
偃师市杨村,伊洛河上的采砂业使这里像一个黄沙弥漫的围城。
偃师市豫剧团内,老师正在指导小学员练功。
龙门石窟佛像,神情沉静,眼帘俯视,垂悯众生。
一位僧人从伊河岸边的龙门石窟前经过。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关注走读中国微信公众平台。

  经过洛阳的两条重要河流洛河(发源于陕西省洛南县华山东麓)和伊河(发源于河南省栾川县熊耳山东麓)在洛阳偃师市杨村合流,称为“伊洛河”,是黄河的主要支流。关于在洛阳盆地交汇的河流的重要意义,“河图洛书”中的中华文化密码可以提供无尽的想象空间。公元605年,为巩固国家统一,更好地控制江南地区,隋炀帝决定着手开凿大运河,主要是开通通济渠和永济渠。610年,以东都洛阳为中心,通济渠和永济渠呈“人”字形延伸,并通过之前开凿的邗沟和江南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隋唐大运河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长2700公里,成为沟通中国南北的水运大动脉。今天,沿着洛河、伊河往东行,历史的波涛早已平缓凝滞,只留下了一些地理名词,供人在一条伟大的河流里回溯一些历史和此刻的瞬间。

  龙门石窟

  艺术大美闯入伊河视野

  伊河将香山和龙门山分开,两岸分布着龙门石窟。大多数佛像神情沉静,眼帘俯视,垂悯众生。也有怒叱狰狞的力士、残损的脸庞或躯体和更多空空如也的佛龛。因为拦水坝的作用,伊河在龙门石窟一段形成了波澜不惊的水面,仿古游船穿梭于河流两岸。在河流上仰视石窟,无论它曾经过怎样的风化、偷盗、毁坏和水漫,都能感觉到这伟大的作品在天地间的生生不息。

  突然想到一个场景:古人乘一叶扁舟顺流而下,伊河两侧密集如蜂巢的石窟闯入他的视线,那该是多么神奇的一刻。

  而现在,开出租的崔师傅也表达了类似的感受。多年以前,他曾在全国各地跑长途运输,从来没去过什么景点。某一次,在四川夹江县的路上,路边突然有一大片石刻闯入视线,这让他想到了故乡的龙门石窟。这个细节比关于石窟造像的艺术手法和时代背景的简介更容易让人记住,因为它标明了一个谋生计者在路上的心理方位。

  后来崔师傅年纪大了,就回到家乡开出租。不知他无意间和多少个慕名而来的游客谈起过自己的这次经历。我搜索了一下信息告诉他,他当年经过的石窟应该是千佛岩石刻,和龙门石窟在时代背景上有关系。他“哦”了一声,继续开车。

  与黄河连着的伊河经常洪水泛滥,并不总是很温顺。龙门石窟的佛前路上有块水文刻度指示牌,上面记录着石窟上次被淹是在1982年,当时佛前路的水位最深达到3.7米。石窟关闭的情况并不罕见,2003年、2011年都出现过。连接龙门石窟两岸的道路中,其中有一座是漫水桥,伊河如果突发洪水,大水就会从桥上漫过。站在漫水桥上,伊河和洛河一样往东流去,泥沙把河床抬得很高,下游不远处就是一片类似于湿地景观的景象,河道中间杂树丛生,形成一个个散落的小岛。

  偃师

  骄傲的历史标记和崭新的城市地标

  洛河和伊河从西向东流,到偃师汇合为伊洛河。从洛阳去往偃师的310国道上,路牌上不断闪现出历史课本上出现过的著名地理名词:白马寺、汉魏故城遗址、首阳山、杜甫墓……

  一路上都是灰蒙蒙的,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310国道沿线都在修路、盖房子,那些著名的历史地理名词就这样躲在灰尘的后面。

  白马寺前停着不少旅游大巴,这座坐落在邙山、洛水之间的“中国第一古刹”,依然是游客慕名而来的历史地标;汉魏故城遗址,作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五朝都城的核心,现在看上去只是一抔黄土,上面覆盖着丛丛青草;首阳山,这座海拔300多米的小山,只是因为叔齐、伯夷的故事,才没有淹埋在历史长河中。

  偃师是一个奇怪的名字。周武王灭掉商朝之后,在商朝都城停留了几日便迅速罢兵西归,大军路过今天的偃师境内时驻扎进行休整,长达数月之久,于是此地便得名“偃师”。

  偃师市中心不时会出现一尊大鼎的雕塑,还有一些道路如商都东路、太学路、洛神路等,这些标明着足以让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绝对骄傲的资历。但是,现在的偃师已经是一座崭新的城市,地标是丹尼斯商场。这个商场名字据说来自一位河南籍华商,以他小儿子丹尼斯命名的卖场已经遍布河南。

  洛河

  城市化正将它与城市的距离抹平

  洛河从偃师市南边流过,靠近河边的村子正在急速改变之中。西寺庄、东寺庄已经融入城市的边缘,沿路开设了多家烧烤排档,将洛河和城市连接起来,聚集了小城夏夜的食欲。在烧烤排档、商品房和自家盖的粗糙的小洋楼之间,零星夹杂了一些农田,玉米地青纱帐,已经丰收在望。

  之前洛河岸边主要是田地和摆渡码头,庄稼种得好。东寺庄的马田屯说:“人民公社前后的东寺庄村,小麦高产田和水利设施全国闻名。”他下意识地竖起了大拇指:周恩来、彭德怀和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分别于1958年和1960年亲临视察,东寺庄因而成为当时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偃师市区和洛河之间原本保持了一定距离,现在城市化进程正将它们之间的距离抹平。初步的沿河景观规划已经开始。和洛河上游一样,拦河坝是营造景观效果的重要手段,仔细看就会发现水泥浇筑成的拦河坝做成了海豚状,坚硬地跳动在洛河两岸。拦河坝的下游一侧形成了一大片湿地,芦苇荡漾,水草丰美,是当地人夏天傍晚游戏的乐园。

  孩子们在这里获得的乐趣最多,在野地里能沉淀出足够游戏的耐心,并收获一袋田螺或蚌壳。对他们而言,晚饭的佐餐并不重要,但这个夏天的傍晚将来会成为他们长大后回忆中的美妙片段。岸边停着各种车,有人钓鱼、有人打牌、有人卖钓具、有人吹着晚风绣十字绣……大多数孩子都有家长陪伴,这毕竟是处于城市边缘的湿地亲子乐园,并不是孩儿们独自打闹玩耍的王国。

  商品楼的脚手架已经横亘于天际,高度和洛河形成了一个绝对的直角,但洛河偃师段还是保持了一种粗朴的模样,没有护栏没有雕塑没有观景台,河堤上土沙混合,水泥台阶上下都是杂草。东寺庄的马田屯带着一个单放机,放着他喜欢的豫剧,牵着他唯一的一只羊来吃草:“之前的羊都卖了,这是养着玩的,就是个宠物。”他的宠物羊得到了众人的围观和各种抚摸,俨然是亲子游的道具,比旁边奔跑的宠物狗受到的关注更多。

  杨村

  幸存的渡口热闹不再

  过去,偃师渡口多,凭借渡口优势兴起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贸易集镇,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杨村渡口。杨村渡口也是伊河、洛河汇合之处。偃师民俗研究者师金通称:“渡口多,但人们的活动多局限在半径5公里的范围内,进县城、进洛阳都是不容易的事情。青年人找对象结婚一般也在半径5公里的范围内。如果洛河南边的小伙找了北部邙岭的媳妇,媳妇省亲走娘家,翻山越岭乘船渡河单程也得一天。”

  经过一片又一片玉米地里的颠簸之后,我们站在了幸存的杨村渡口——伊洛河总是泛滥,河道不断更改,河北岸杨村的农田一部分划到了河南边,为日常农田干活的需要,渡口得以保存下来。村里五户人家联合承包了渡船,本村人免费,外面的人过河收一块钱。伊洛河河道不宽,泥沙沉积,一根钢丝连接河两岸,拉着钢丝就过去了,船走到河中心的时候总会有一次巧妙的转向。

  “杨村晚渡”曾是偃师一景。文人对它的古典主义描绘是:“洛水潺潺映晚红,片帆欸乃櫂轻风……绿杨千树村灯暗,又见沙鸥西复东。”但如今的杨村渡口热闹不再。现在唯一忙碌的产业是采砂,河道里停着几艘采砂船,河堤上堆满了沙子。从事采砂的王老板也抱怨,河床越抬越高,土地沙化越来越严重,杨村都没法种地了,种什么都活不了,而且黄沙的价格也很低……

  站在村口看上去,杨村像是一个黄沙弥漫的围城。沿着河堤走,那是一条被黄沙围困的路,每一脚都能在黄沙上留下深深的痕迹,这突然让我想到了内蒙古阿拉善荒漠里那些慢慢凋落的村子。

  河堤两侧不时出现“珍爱生命 请勿下水”、“河水湍急 小心溺水”的安全提示。这也提醒人们,伊洛河是与黄河相连接的河流,它有时候只是一股浑浊的细流,但在时间的长河里,很难被完全驯服。

  ■ 运河申遗

  集聚四方的皇家粮仓

  大运河别称“运粮河”。洛阳隋唐大运河的申遗点主要是两处皇家粮仓遗址。含嘉仓是隋唐时期大型皇家粮仓,用作盛纳京都以东州县所交租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洛阳申遗办主任王阁介绍,1971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对含嘉仓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仓城内探出密集且有秩序地排列着287座地下粮窖。1972年再次发掘时,发现在一座仓储内,保存着大约50万斤已炭化的小米,颗粒清晰可辨。

  另一处重要粮仓是洛口仓,也叫做兴洛仓,位于洛阳盆地边缘的洛河入黄河处。王阁介绍,兴洛仓的选址很科学:一是兴洛仓地处水运大动脉的轴心,便于集聚四方、辐射四方;二是位于洛河与黄河汇流处,与首都洛阳近在咫尺,粮食能迅速通过洛河满足洛阳的调运需要;三是位于黑石关京师要地,与洛阳军事联系紧密,能确保粮食安全;四是建造于北邙之上,土质干燥,土层深厚,最适于建窖储粮。

  兴洛仓里的大量粮食曾吸引了农民起义军。公元617年,翟让、李密率瓦岗农民起义军精兵攻克兴洛仓,然后下令开仓放粮,把粮食分给贫苦的群众,瓦岗军的队伍也迅速壮大到数十万人,并在兴洛仓附近增筑洛口城,作为起义军的根据地。

  ■ 历史图景

  在洛河边想象中华文化密码

  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和丝绸之路东方起点之一,洛阳市不但有5处遗址点入选最终申遗名单,也是全国唯一同时承担大运河和丝绸之路“双申遗”任务的城市。洛河边正在按照史书记载复建隋唐洛阳宫的一些建筑形制,洛河边还有“丝绸之路”主题公园,其中6个主题文化广场包括“班超出使”、“丝绸之路”、“西域都护”、“丝路商旅”、“白马驮经”、“玄奘西行”,以雕塑来凝固这座城市辉煌灿烂的历史瞬间。

  洛阳盆地下面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当地人开玩笑说,这地下早已经被翻了底朝天。洛阳盆地一带盗掘古墓成风,偃师当地曾经流传“要想富,挖古墓,一夜成为万元户”的说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洛阳铲”的由来和功用。

  属于洛河两岸、洛阳盆地的秘密也在文化想象的图景中传播。最著名的就是“河图洛书”,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相传,上古时期,洛阳东北部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因此演成八卦,成为《周易》的来源。又传大禹时,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这几乎也成为可以无限解读阐释的中华文化密码。

  走在洛河河堤上,不一会儿鞋里就灌满了沙子。在布满黄沙的河堤上走着,摄影记者不断提到曹植《洛神赋》中的一句“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他说是因为“三国杀”的游戏,所以对这句印象十分深刻。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曹燕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