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刚需购房需求旺盛,“限价”政策下开发商推盘节奏放缓,市场供应减少,出现“一房难求”局面
今年以来,北京的商品房预售取证实行“限价”政策,让开发商不愿低价销售,因此取得销售证难度加大,开发商也借机合理“捂盘”,新盘供应量明显降低。而另一方面楼盘蓄客时间拉长,积攒大量需求,供需更加不平衡。从近期开盘的项目来看,实际价格比上一期仍上涨不少,购房人首付压力增大,但仍挡不住市场的热情,“日光盘”频现。北京楼市涨声再起,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这些市场难题如何来解?请听各路专家分析支招。
【圆桌嘉宾】
王珏林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陈志 北京市房协秘书长
陈顺 中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常务主席
郭毅 亚豪机构市场总监
市场供应减少,刚需盘热销
Q 今年实行新政以来,购房人的恐慌似乎并未减少,不少刚需楼盘出现“日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陈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不得进行商品房预售。”因此目前很多项目的蓄客行为,严格来说是违规的。所以才出现因为开盘推迟,导致蓄客时间拉长的情况,并且人为造成了恐慌情绪。如果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是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情况的。
王珏林:从我了解的情况,我不认为购房人恐慌是普遍存在并且非常严重的。和新政出台前的快速上涨时期相比,目前市场总体还是比较稳定的。至于一些楼盘的“日光”情况,具体的原因我不太了解,但我认为不是全市大多数楼盘出现的普遍现象。
陈顺:从“日光盘”看,仍是以低总价小户型的楼盘为主,现在入市的一方面是刚需、刚改需求,另一方面也有投资需求,有的人只要有购房资格还想再买。俗话说“大城市小风险、小城市大风险、核心区没风险”,不少人还是想通过买房来抵抗通胀预期。
郭毅:购房需求旺盛,开发商不愿意丧失利润平价推货,政企博弈之下,一些开发商选择暂缓推盘,导致市场供应减少。供不应求造成刚需盘开盘热销现象也就较为集中。另外,一房难求导致购房者看涨后市的预期强烈,在抓住“限涨”有利时机尽快出手购房的心态下,促使当前刚需盘成交火热。
买卖双方对政策“免疫力”提高
Q 从近期北京推盘的项目来看,多个楼盘的价格比上一期有明显上涨,有的楼盘因为“取证难”,最后只得被动“捂盘”,甚至卖现房,这对于市场供应会有哪些影响?
陈志:购房人的恐慌心理来自更多的因素。很多购房人买房是在通胀的大环境下,出于财富保值和增值的需求而购房。加上高价地的频出,也影响购房人心理,这些都造成了上涨的预期。这就让很多购房需求提前释放,“国五条”出台之后,没有看到楼市有明显的变化,也让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力变小,买卖双方对政策的免疫力越来越高。
陈顺:从北京发展趋势来看,市区土地价格达到3万元/平米已不足为奇,而开发商好不容易拿到一块土地,都走高端路线,刚需人群只能把目光瞄向郊区。郊区的总价低、单价低的房子开盘了,如果不买,购房人群选择余地就会越来越小。
另一方面,北京2011年开始实行限购政策,现在两年已经过去了,此前不够5年纳税的人群,每年都有硬性的增长。需求在不断增加,而房价又没有下降的迹象,购房人为什么还要继续等?而“限价”也让购房人看到,一旦不“限价”,价格还会继续往上涨,所以有条件的就加紧入市。
不涨价、快销很难同时兼顾
Q 如何防止开发商“合理利用”限价规则,达到捂盘惜售的目的,促进开发商加快推盘节奏?
陈志:由于取证、限价的问题导致一些项目开盘延后,这是事实。但开盘推迟是不是由取证环节导致,开发商到底是否故意拖延开盘时间,这也很难区分认定。
现在在房地产销售环节,主要还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既让开发商不涨价,又让开发商尽快出货,是很难做到的。目前只能以控制房价过快上涨为主,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同时解决推盘节奏的问题。
郭毅:主管部门首先应当加强市场监管,监控发出的每一张预售许可证的实际开盘情况,确保取得预售许可的楼盘在取证三天内一次性推出全部房源。同时,主管部门应该提高工作效率,压缩预售证审批过程中对稳定房价作用不大的审查环节,加快审批的时间。
建议更合理供地、严管捂盘
Q 消除购房人恐慌心理,还应采取哪些比较有效的措施?
陈志:目前来看很难有特别有效的措施。在政策上,房地产市场的冷热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但是货币政策不以房地产市场的冷热作为调整的前提。在供应上,现在土地供应并不少,但是其中住宅用地的供应比例偏低,而且高价地的供应偏多。
王珏林:地方政府不仅要合理出让土地,还要把全年的土地计划详细公布。如果不公布,房企只能是等着挂出来一块地,就抢一块地。因为不知道后面还有没有,如果企业知道这个区域后面还有很多地块出让,可能就不会疯抢。
同时,对于土地出让后及时开发的监管做得还不够。一直存在两年不开发收回的政策,违规的很多,执行得远远不够。
陈顺:北京相关部门应该把市场预期告诉大家,让大家不再为买不上房而恐慌,比如说未来几个月,北京有哪些项目要推盘,都在什么样的位置,是什么样的产品,大概什么样的价格,让购房人对预期比较了解了。政府牵头做这事估计也不会太难的。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狄 袁晓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