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地球周刊·封面故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地球周刊·封面故事

盘踞白宫西厢的“顶级记者团”

2013年07月28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2006年8月,时任总统小布什与著名的白宫记者海伦握手。
白宫新闻发布室只有49个座。
记者们挤在狭小的白宫新闻发布室。
今年2月,一名白宫记者在做提问前的准备。
白宫发言人卡尼。

  本周,被称为“总统折磨者”的传奇记者海伦·托马斯去世,享年92岁。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份声明中称:“海伦是一名真正的先锋。她参加了自肯尼迪总统以来历任总统的新闻发布会,一直让美国总统疲于应对。”

  海伦正是白宫记者团的一员,这个美国媒体特殊的记者团体,工作地点不在报社或电视台,而是在白宫西厢,靠近总统办公室。这个特殊的记者团,如何报道美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1

  新闻发布会 总统有话说

  7月19日,白宫西翼,詹姆斯·布雷迪新闻发布室。

  白宫每日例行发布会即将举行,记者们散落在室内各处,聊天或者写稿。

  开始了!最先走进来的,不是白宫发言人杰伊·卡尼,而是总统奥巴马。

  一个记者大叫了一声,大家立刻落座。奥巴马趁机调侃起卡尼:“难道这就是你应得的尊重吗?”

  “我出来是想告诉你们,首先卡尼准备好回答你们所有的问题。第二件事是,接下来我们有很多议题,移民、经济……我们会尽量安排新闻发布会,以解决你们的疑问。不过我今天的目的,不是回答问题,而是想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奥巴马阐述了他对17岁黑人少年马丁被枪杀一案判决的看法。

  很快,奥巴马“35年前,我也有可能是马丁”这句话,成为了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

  第一时间发出报道的,就是白宫记者。

  美国“白宫记者”曾留下许多传奇。

  1972年,《华盛顿邮报》白宫记者布罗德曾参与调查“水门事件”。为了打压他的报道,尼克松动用各种关系,打击布罗德本人和《华盛顿邮报》。尽管身陷孤立,布罗德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周进入白宫,参加新闻发布会。以他惯有的姿态抛给政府最犀利、最尖锐的问题。最终,尼克松被迫辞职。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遇刺时,合众社的白宫记者史密斯正跟着总统车队一起出行。他当时坐在记者采访车前排,面前就是车载电话。

  当肯尼迪中枪之后,史密斯伸手一把抓起车中这部唯一的电话,接通了合众社驻达拉斯记者站:“合众社达拉斯11月22日电今天在达拉斯市区,3发子弹射向肯尼迪总统的车队肯尼迪身负重伤,情况很严重,凶手的子弹可能是致命的……”美联社记者贝尔就在旁边,他急得不停敲打史密斯的后背。

  就算后背被敲得淤伤,史密斯仍旧“霸”着电话,怎么也不肯撒手。贝尔只好冲下采访车,飞奔到附近的一个电话亭,发出了美联社的快讯。不过,因为他比史密斯晚了几分钟,他在这场报道的比赛中彻底输了——最先发出肯尼迪遇刺消息的史密斯,赢得了普利策奖。

  2

  总有“折磨总统”的记者

  当然,如此惊心动魄的报道,对于“白宫记者”来说,那是少之又少。他们最重要的“战场”,是在白宫新闻发布厅,这里的“斗智斗勇”每天都在上演。

  白宫每天的发布会有两场,早晨一场,下午一场。早晨发布会是非正式的,发言人会将当天总统的安排和其他一些信息告知记者,然后了解记者们对什么话题感兴趣,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这个发布会也被戏称为“叽叽喳喳”发布会,内容通常不允许报道。

  下午正式的发布会,不仅会进行现场直播,而且所有的内容都会整理成记录稿。对于很多白宫记者而言,下午的这场发布会就是他们的战场。

  白宫记者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他们会在美国新总统上台的第一个月内,表现得稍微温和。不过等蜜月期一过,白宫记者们就开始准备上战场了。

  报道白宫50年的萨拉·麦克林登是和海伦·托马斯并列的“总统折磨者”。在晚年,她经常摇着轮椅来白宫开会,犀利尖锐的问题,使她也成为了很多新闻秘书和总统“头疼”的对象。老布什有一次不得不警告萨拉,说如果她不用“正常”的方式提问的话,他就再也不会给她提问的机会。而萨拉的回答则是,“要是我正常提问,你根本不会回答我的问题。”

  她总是逼问不停,以至于有一次肯尼迪只好对她说道,“生活,不总是公正的”来结束她的拷问。这些资深记者们,在白宫的时间比总统还长,所以很多时候,总统也对他们恭恭敬敬。

  记者们最怕碰到的,是无论如何也撬不开嘴的新闻发言人。

  布什时期的新闻发言人弗莱舍,就是令记者们头疼的一位。不管记者们如何变换方法提问,他总能绕开那些敏感的问题。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记者格里高利说:“我们都喜欢他,也很尊重他。但要想从他嘴里听到他不想说的东西是不可能的。有时候我们走出新闻室,恨不得把脑袋往墙上撞。”

  弗莱舍则评价他的对手们,“白宫记者是你所能遇到的最聪明、最顽强,也是最有经验的记者。他们永远有‘最后一个问题’”。

  3

  白宫精心准备记者“拷问”

  白宫和新闻界的关系很微妙。有时候,白宫希望媒体报道出自己的看法;而有时候,他们又不希望媒体揪住问题不放。

  克林顿时期的白宫发言人麦柯里说:“发言人必须与新闻记者建立友好而专业化关系。新闻记者有自己的工作,而你作为发言人,也有自己的工作。你可以成为某位记者的朋友,但是你必须记住,记者时时都在工作,你也同样如此。”

  在现任白宫发言人卡尼的新闻发布会上,他会亲切地喊出记者的小名,但记者们也了解,再亲密的关系,也无助于“撬开”卡尼的嘴。

  美国白宫前新闻秘书助理切林曾经为白宫前发言人吉布斯和现发言人卡尼工作,负责为他们准备材料,应付记者们的“拷问”。他曾在媒体撰文,披露了白宫新闻部门如何“对付”记者。

  “我在奥巴马政府工作的头两年,负责为吉布斯整理讲话要点,将纸张插入活页夹,他会带到记者例会上。早晨,我坐在他的办公室里,其他助手鱼贯而入,将他们关于今日新闻的各种‘指导意见’交上来,大部分是关于如何避重就轻,又不会显得太没有信息量地答记者问。”

  白宫发言人总想避重就轻,但记者们也会穷追不舍。

  7月8日,埃及前总统穆尔西被迫下台之后的第一场白宫记者会。一般来说,第一个问题留给美联社的记者。

  美联社记者问了大家最关切的问题:美国是否认为埃及事件是一次政变,这将导致美国切断对埃及的援助。

  切林说,卡尼事先背诵过谈话要点。卡尼回答说:“我们需要时间,审视埃及事件的真相,并且监督埃及政府的努力,捍卫埃及未来的民主之路。”

  紧接着,另一名记者问了一个绕了点弯子的问题,引起会场内一阵窃笑。“你们是否尝试找到一种方法,不中断对埃及的援助?”

  卡尼马上回答:“我想,关于援助的问题,美埃两国关系超越任何援助条款。”

  总而言之,卡尼就不想让“政变”两个字从自己嘴里蹦出来,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

  有媒体总结了卡尼“不回答问题”的各种方法。

  卡尼2011年2月成为白宫发言人,此后他共主持了400多场例会,使用了1900次“我不回答你的问题”的委婉说法。其中,“我建议你就此问题咨询×××部门”是卡尼最喜欢的方式之一。在今年1月一场43分钟的记者会上,卡尼4次建议记者去司法部咨询,2次建议咨询国家劳动关系委员会,还有国务院2次,国防部1次,去看《纽约时报》1次,去听奥巴马演讲1次。

  不过,“圆滑”的卡尼也承认,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敌人”,“我有一个团队,我们非常努力地预测记者们会问什么问题。但问题是,记者人太多,而且工作优秀,聪明睿智。我们几乎不可能全部预测准确,以至于我们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不得不回去继续研究。”

  记者人太多,而且工作优秀,聪明睿智。我们几乎不可能全部预测准确,以至于我们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不得不回去继续研究。 ——白宫发言人卡尼

  ■ 背景

  【100年】

  白宫记者有百年历史

  最早的白宫记者,要上溯到百年以前,那时,他们只能在白宫大门和周边街道溜达,力求从某个知情人口中获得消息。

  当这些“溜达”的记者越来越多时,白宫也不得不做出反应。1901年,时任总统麦金莱专门任命了一位助手,每天向守候在白宫外面的记者作一次简报。最初的白宫新闻发言人由此而来。8年之后,时任美国总统塔夫脱开始安排每周两次的定期新闻发布会。

  当时的白宫记者很零散,没有自己的组织。但一则假新闻促成了改变。1914年,不知是谁传出谣言,称一个国会委员会将挑选有限的记者参加总统的新闻发布会。听到这个消息,11位常年报道白宫新闻的记者急忙成立了白宫记者协会,要求“维权”。后来这则消息被证明是空穴来风,但协会却一直延续了下来。

  如今,白宫记者协会负责为白宫记者发放认证、举办白宫记者协会年度晚宴等。记者团则由全美各大媒体组成,工作地点在白宫西厢,靠近总统办公室。

  【蜗居】

  游泳池改造的新闻室

  白宫记者们参加每日例会的新闻发布室名为布雷迪新闻发布室。1981年里根总统遇刺时,他的新闻秘书布雷迪头部中弹导致全身瘫痪。此后,这间新闻发布室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这间发布室原本是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游泳池,后来尼克松把游泳池遮盖起来,改造成一间新闻发布室。虽然外界看来风光,但白宫记者们的工作环境十分拥挤。屋子里的座位只有49个,前两排会固定留给大媒体记者,后面的座位大家先到先得。去晚了,就只好站着了。

  【严规】

  白宫通行证有软有硬

  每年申请进入白宫采访的记者有上千名,其申请过程也极为严苛。当然,若是临时采访,也没那么难。

  除了要有媒体机构的证明,还必须通过FBI和白宫特勤局的背景审查。此外,拿到通行证后也不能高枕无忧,必须经常去白宫采访,而且不能随意“溜达”,离开规定的媒体区,否则就有可能被注销通行证。

  对于外国记者而言,申请过程更加严格。不仅要有媒体的证明,还要有使馆证明和国会签发的记者证。此外,还要坚持每天去白宫,持续3个月。

  白宫通行证分为两种,一种是长期有效的“硬通行证”,另一种则是“一日有效”的通行证。后者则比较容易获得。去年,中学生塞特勒宣布成立一家新闻公司。于是,奥巴马的新闻办公室就给了他一张一天有效的通行证,他可以在奥巴马就职当天当一天的白宫记者。

  另一个关于“通行证”的传奇是娜奥米·诺威尔夫人。她丈夫是一位白宫记者。丈夫去世后,娜奥米继承了丈夫的“白宫通行证”。她总是拿着录音笔和笔记本,每天都准时来白宫参加新闻发布会、提问。每一次总统出行她都自掏腰包跟着,一直到自己84岁去世为止。但是,她从没有写过一篇报道。以至于1995年她去世时,美国媒体以“一位假装报道白宫事务的记者”为她撰写了讣闻。

  ■ 探访

  向白宫求采访 次日获回复

  能够进入白宫的美国记者不过一百多人,且申请不易,外国记者若想采访,该怎么办呢?

  本周二晚,新京报记者向白宫负责新闻的部门发送邮件,询问是否有机会采访美国总统奥巴马。次日早上,记者就收到了白宫方面的回复。邮件中称:“非常感谢你的来信。目前我们无法满足你的采访要求,不过我们会将之记录在案。一旦有合适的时机,能够满足你的采访需求,我们将联系你。”

  在白宫网站上,并不能直接找到新闻部门邮箱和电话,想要询问采访事宜,只能通过自动表格提交。不过,新京报记者曾获悉白宫媒体部门电话,在拨通电话后,工作人员积极回应,并邀请记者参加白宫电话会议。

  B04-B0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储信艳 高美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