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7:人才周刊·沙龙(一)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7:人才周刊·沙龙(一)

早教达人指点80后家长育儿困惑(2)

2013年07月29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戴晔,东方金字塔早教部主任
张宏玲,为明幼教总经理
倪志勇,学之郎情商课堂创始人/心理学总监
张华,爱乐国际早教中心市场总监
方超群,东方之星思维训练馆城市校长
王亦博,北京新东方学校青少部副总监

  (上接D06版)

  议题2

  数据显示,新一代独生子女家长开始遭遇包括隔代教育、保姆教育、攀比心理、功利教育等等在内的中国式教育困境。

  中国式家庭教育问题在哪儿?

  曹志民: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父母,父母不能把一些问题全部推给幼儿园或早教机构,这是不公平的。另外还有很多社会因素在里面。我们不能改变社会,我们希望改变我们自己,能够影响家长,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次,我希望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要把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和价值观强加给孩子。现在社会诚信缺失和冷漠是事实。但是家长不能过分把这个灌输给孩子,这样不好。比如,让女孩子离男老师远点,不要跟男老师呆在一起,这样过分的灌输,会让他对人不信任。

  王雪红:80后的家长身上还有不足,尊重孩子是他们的优点,但他们的不足也与此有关。作为教育机构,我们常需要引导家长,尊重孩子,意味着尊重他的好、他的发展及不完善,孩子在发展过程当中,因为他的不完善,才需要父母和学校的帮助。

  张文欣:隔代教育、保姆教育、攀比心理、功利教育只是教育问题的表象,真正的核心是家长如何看待孩子的发展。孩子在早期是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快速成长期,尤其是0-3岁,但家长往往只顾及一方面,疏忽另一方面,甚至跑偏了,我们如果想给孩子好的发展,必须树立以儿童发展为中心,就是我们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尊重,但是对待孩子发展问题上,一定要走在他们的前面,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发展。

  戴晔:80后家长的通病是倾向于进行“遗憾的弥补”。因为自己小时候父母的指导非常极端,所以特别希望在自己孩子身上,把小时候的缺憾弥补过来。比如觉得小时候父母对孩子缺乏尊重,就希望给孩子尊重和自由选择的权力。需要提醒家长的是过犹不及,在孩子在0-3岁的时候,家长充分放任自流,孩子一旦进入约束的阶段,后期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

  张宏玲: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只要孩子的感官是健全的,0-3岁阶段是感觉教育,是无师的教育,不需要老师,家长也只是影响力而已。3-6岁是习惯的教育。从中国社会进程的变化来看,在每一代人身上都有不可磨灭的民族基因,家庭基因,性格基因,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其实挺无力的,改变不了社会大气候,改变不了每个家庭的社会背景时代。

  D06-D08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D06-D08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下转D08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