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上接C22版)
■ 对话导演
《青春派》是导演刘杰第四部作品,却是第一部在商业院线大范围上映的电影,之前的《马背上的法庭》《透析》和《碧罗雪山》都是走影展路线或在百老汇电影中心等艺术影院放映。刘杰觉得碰到不负责的发行商硬着头皮上院线,让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委屈,还不如在家里待着。
《青春派》和之前的“孩子”有些不同,这一次刘杰放弃了纪录片式的手法以及严肃思考的劲头,整部影片充满着青春的浪漫,片名也从《对你说》改成商业味很浓的《青春派》,预告片更是按喜剧路线剪辑。但刘杰也有坚持:他蹲点北京多所高中进行了半年多的调查,坚持让高中生本色出演。不管怎样,今日开始上映的《青春派》是值得书写的电影,这么多年,国产电影中敢拍高中生早恋的,还是头一遭。
1风格转变大?
这种“插曲”以后还会常有
新京报:怎么想到拍这样一个反映高三生活的校园片?为何不是拍自己的高中,而是展现当代?
刘杰:我之前所有的电影都是当下的。我小时候的成长对这部片没有太大意义,我想拍现在进行时。这部电影最早的创意来自湖北黄冈,有点像是命题作文,但没那么可怕。当初投资方要求只有四个字“关于高考”,其他给予巨大的自由,我有自主权和决定权。
新京报:有人觉得刘杰拍青春一定是残酷青春,但《青春派》却比较轻松,算是风格大转变吗?
刘杰:一开始我还是照我的方向走,但高考和高中生题材太敏感,以艺术价值取向来说,我想拍得够深够透,但这个朝向上我痛快不了,于是陷入巨大困惑之中。我的最低限度是拿出一个不丢人的作品,既然那条路上走不通,我不愿意做妥协,索性掉头换另外一个方向。只有在演员选择问题上,我放不下自己的价值观,选择实力派和原生态(业余演员)。
新京报:熟悉你的圈内好友,看到你这种转变一定有话说。
刘杰:身边人都不接受,一开始都会觉得导演疯了,觉得导演这回完蛋了,都唉声叹气的。侯孝贤的御用剪辑师廖庆松倒是很喜欢。很多人问我《青春派》算不算我从影经历里的插曲,我觉得以后还经常会有插曲。
新京报:如此风格转变,似乎是在放弃国际影展的可能性。
刘杰:确实有点儿,拍的时候很多电影节找我,都不给看,我说拍了一个和影展没关系的戏。很多人拿我的《青春派》和台湾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对比,在我看来,《那些年》介于青春片和偶像剧之间,我的青春片没有偶像剧成分,要复杂很多。
2题材有禁忌?
早恋导致高考失败,这个可以
新京报:国产电影高中题材非常少,据说审查特别严,为何有勇气挑战这个?
刘杰:现在的电影局,我们可以把它认定为开明的。具体地讲是,拍完之后审查可以过,但是之前要说法就很难。比如你拍之前说,我要表现高中生恋爱,他们会说这个不可以。但你埋头拍完之后,拿过去审查,反而通过了。你看《青春派》的开头,我们设置的是因为早恋才导致男主角高考失败,这个可以。
新京报:可以想象拍高考会有限制,你将主线设置为早恋,是不是受限更多?
刘杰:早恋是个禁忌,所以在剧本创作上遇到很大问题。居然因为高考失利走上复读之路,其实我有点编不下去了,困扰好久。最后我把学生们的情感收在老师身上,筹备拍摄14个月没解决的问题,就在我拍居然向黄晶晶告白时得到解决。我看到董子健开始念泰戈尔,就现写几句词,让他对老师说,“老师,我们都恨你,也很爱你”,说的时候我的眼睛都湿润了。我还不确定还行不行,低头琢磨一下,身后那两排学生,有三分之一都哭了,我突然觉得OK了。
新京报:影片中偶有对学生遭遇暴力、贫富差距、拼爹等社会现实的关照,但都浅尝辄止。
刘杰:几个学生遭遇暴力的戏,完整的戏都拍了,但觉得如果全部剪入,观众会看得很苦,最后决定要让观众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快乐。而且如果那段戏完整保留,就会让主角变成周强,离开了居然的主线。
3拍戏耽误学习?
多数学生家长都很支持
新京报:你从各个高中挑选孩子,最后选定董子健演男主角居然,为何是他?
刘杰:电影里16岁的居然会喜欢上18岁的黄晶晶,他必须是有点成熟的样子。我本来打算在武汉拍的,想让董子健演一个富二代。改到北京拍摄后,董子健主动说他能演主角,听到这种话我心头一笑,但面无表情。孩子有这样企图心是好事。其实最开始我选了一个人大附中的孩子,但等到影片开拍前他却玩消失了,到现在我也不知是什么原因。
新京报:是不是因为读高中时拍电影,家长意见大?
刘杰:其他的家长都很支持。和他们聊过,都觉得这样特殊的经历,远比高考的作用好。
新京报:这个题材,学生演员们演起来有困惑吗?
刘杰:学生演员没负担,我不让他们知道剧情。他们拍之前都没看过完整剧本。剧组成员也被告知不许向他们透露剧情。
新京报:除了秦海璐,没想过再请个明星增强影片号召力?
刘杰:侯孝贤啊(笑)。本来想让高圆圆客串,但实在是加不进去啊。很多圈内朋友都愿意帮忙的话,最后就让他们在片尾大家举个字卡。
4美化现实?
十四中校服都比片中美
新京报:你觉得社会应该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
刘杰:这个电影是正能量的东西,笑过哭过之后,你还是能看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拍摄前我做了20个中学生的访谈,那些孩子有意思极了。我记得和一个孩子的对谈。我问他谈过恋爱吗,他说谈过,但现在早分手了。我问他什么时候,他说初中的时候,现在对情感的东西早看淡了,主要精力是把学习弄好了。这孩子竟然以过来人的口吻说对感情已经释然了,大人们为何要对这种事“鸵鸟心态”呢?
新京报:电影里高中时的校服还是非常时尚的。多数人印象里高中校服都是肥大、没特色的运动服,设置这个也是为了商业效果吗?
刘杰:这个设置其实是尊重现实。你要知道北京至少四五所学校的校服,比电影里精致许多,北京十四中的校服都比我们的复杂。还有中学是彻底英式的绿色西装,丝绒边的。越是名校校服越漂亮,武昌实验中学、华师一附中校服都特别好看。我们既然有比较好看的校服,为什么不用好看的校服呢?这是基本美感的问题,不能恶心到观众。
新京报:可能有人会说,现实的高中肯定比电影里乏味和枯燥,你这算是美化。
刘杰:北京孩子的高中还是巨欢乐的,现在高考压力没那么强,我去看的几所中学,孩子们都比我们以前要开心多了。我觉得这根学校文化有关,比如我曾去一个学校挑演员,20几个孩子听说要耽误两个月的学习,头也不回地就走了。而北京十四中不仅有很多孩子参与拍摄,还给我们提供了场地,因为他们有比较轻松的文化,他们的校长是很棒的。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