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5:旅游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5:旅游周刊·特别报道

攀登珠峰的两大方式之争

保姆式登顶服务与自主登山(3)

2013年08月07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登山者在珠峰传统路线的危险地段架梯。

  (上接D03版)

  商业改变的是人对山的态度

  珠峰上的马桶、酒吧和WIFI

  王勇敢曾经是新疆喀什某酒店的特三级厨师,现在他称自己为高山大厨,其实高山后勤保障更准确。也就是说,当你提出来你要登珠峰,那么一路上所有的物资、车辆,技术支持、服装、高山营地搭建、食品供给,高山燃料等等他都可以帮助置办,“和西藏圣山探险公司其实是一种互补关系。”登山市场的扩大,客户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出现很多像他这样的提供后勤服务的自由职业者。

  经历了近十年的高山后勤保障,王勇敢说体验型需求的登山客户越来越多,他们的目标在于登顶和体验登山的过程,因此对于营地的舒适性要求较高,在6500米以上的营地能够用马桶、电热毯、热水器、电视、网络、电暖器以及加湿器,餐食可以提供中餐西餐和藏餐。难怪有人说登珠峰已经变成了“特种旅游”,作为世界上登顶线路最成熟的8000米级山峰,珠峰的危险性和挑战性已经被保姆式的商业服务所掩盖。

  保姆式登顶VS辛苦体验登山过程

  更多的人在乎登顶,却忽视了登山本来的意义。尤其是登山历史不长又经历很长时间国家登山行为的中国登山者,他们往往希望从登山中获取一些登山之外的东西。而在瑞典登山家克洛普看来,登山只是自己的事。1996年,他用自行车带着所有登山装备从瑞典出发,骑行到加德满都后,背着装备,不用氧登顶珠峰,然后骑车回家。

  马德民说,珠峰的攀登越来越世俗化,登山的意义在于探索和挑战,登顶只是其中最物化的一个结果,可是人们越来越把这个当做登山本身来看待。

  但是毕竟商业登山帮助了很多普通人有了接触珠峰的机会。两次登顶珠峰的王静认为,“国内外登峰的理念区别很大,国内很多队伍是保姆的服务,国外则更多地培养登山者的能力,让他体验这个过程。”国外攀登过程看似辛苦,但登山者的能力培养出来,遇险的概率就小。她认为,珠峰被划为特种旅游也没问题,但毕竟有2%的死亡率,还是要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另外西方探险公司像罗塞尔团队对环境非常重视,用可以降解的环保袋,除小便以外的东西都要拿下山来。”

  ■ 对话登山者

  条件改善也不能失去对大自然的敬意

  ●栗城史多,日本登山家,单人无氧登顶3座8000米高峰,4次挑战珠峰,并网络直播登山过程

  新京报:无氧攀登对你的意义和乐趣在哪里?

  栗城史多:如以登顶为目的,我不会选择无氧攀登。但对我来说登山的意义是整个攀登过程。随着海拔上升,氧气逐渐稀薄,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行李装备都要比平地重上许多。这个过程势必是痛苦的,但却是登山时最真实的感受,让我学会了感谢生命,感谢所有平日里那些并不起眼的琐事。换言之,对我来说登山最大的乐趣与意义在于它能将大自然赋予的困难转化为喜悦。

  新京报:在日本大家更在乎登顶还是攀登这个过程?

  栗城史多:日本登山界还是普遍比较重视登顶结果。

  新京报:你对于愈来愈热的商业登山怎么看待?

  栗城史多:为登山提供更安全舒适的条件,让更多人有机会感受大自然,这是好事。但我觉得安全和环保需要提前考量和规划。为了能更安全攀登珠峰,人类已经将珠峰的登山条件改善了许多。这使我们更加容易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但也因此有人会误解为,大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于是对各种自然界中的威胁掉以轻心,以至于引发山难事故。登山的确是一件愉快的事,只是希望不要失去了对大自然的敬意与感谢的心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