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2:书评周刊·新媒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2:书评周刊·新媒体
下一篇

“拖延症”新书引发的讨论

2013年08月1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作者:[美]约翰·佩里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7-1

  【互动】

  最近,一本薄薄的小书《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让许多拖延症患者再次看到了希望,为“拖延”找到了合理化的理由。当然,很多人也从书中学到了一些实用的“战拖”妙招。我们本期的互动话题就是,你是否受拖延症所累?

  针对这一话题,我们通过官方微信、微博征求广大网友意见。为了便于读者选择,我们列出了三个选项:A.我拖延,我快乐;B.常因此内疚;C.其他。根据我们的统计,有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B,也就是会为拖延感到内疚与不安。本报特对网友回复进行了归纳整理,与大家分享其中的精华:

  答案1

  我拖延,我快乐

  @AXL:拖延……痛并快乐着。

  @刘朦朦:挺快乐的吧,总是在该做某事的时候,发现,呀!还有这么好玩(看)的东西,特别不能自拔,直到最后期限,才来了灵感和毅力,把该做的事儿做好。闲下来之后,觉得百无聊赖……哎!

  @半荷茕茕:拖拉不是不作为,只是在甄别轻重缓急后再行动,故而磨矶是有理由的。

  @阳春一个柳:雷厉风行需强有力的气血支撑,气血两虚自然做事拖拉;雷厉风行往往急躁,而拖拉的人只要心情好不内疚,长期看效果更好。

  答案2

  为此苦恼、内疚、不安

  @一只耳东:《拖拉一点也无妨》不是寻求拖延症的解决方法,而是让拖延症患者看完心里舒服点儿,时间管理终究要靠自控力。作为拖延症重度患者,我的自控力太差,因为在清单、闹钟下,脑海中还是总浮现“享受人生”四个大字,做人啊,终究要对自己狠一点儿才行。

  @隋心:因为拖延愧疚死了,真的想起来就如坐针毡。今天从网上看到,拖延症的另一种说法就是——懒。

  @李颖:个人介绍:五个月前,我还是某纸媒新闻部的记者。

  症状表现:主要在工作上。采访完了,也不想写稿,经常拖到领导说今天交吧,才开始投入工作。虽然每次仓促写完的稿经过编辑加工发了出来,可自己看着总觉得本可以从容地写得更充实更好。

  我觉得没写完稿就去做写稿以外的事情,比如出去与朋友聚会等都会让我有“罪恶感”。有次为了治我的拖延,我跟主任说:我明天一定交稿,否则我光棍一辈子。结果,我现在还单身。唉,想想自己搞得“身单名裂”啊。

  治疗方法:换了份更喜欢的工作(因为觉得,是不喜欢这个工作才拖延)。

  答案3

  拖延症不是一种病

  @唐苏勤:毕业前有天走在北师大的路上,看到一海报上赫然印着几个大字:拖延是一种病!原来是某战拖会发起人的讲座。怎么现在人们都乐于说自己有病呢?

  @宋振韶:如今,喜欢创造疾病的人真不少,正常化看待人类的大多数行为越来越必要。去疾病化,返璞归真。

  @一只老书虫-陆晓娅:我很讨厌“拖延症”这个词,这个貌似科学的标签,阴险地摧毁了许多人的自信心,帮他们建构起“我有病”的身份认同。所以,当我看到《拖拉一点也无妨》,不禁从心里欢呼起来:终于有人跳出来解构它了!

  @心无旁骛:许多时候不以为然,等到自己意识到问题,其实已经很严重。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三十天左右的时间,那么我还可以重新建立一种新的习惯替代之。但愿它并未深入骨髓,成为性格的一部分。

  @烘勒儿:如果拖延让人快乐,为什么大家还叫它“症”呢?拖延症的人还是清醒地知道拖延会带来什么,但是他们无法战胜行动上的矮子。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