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新艺术特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09:新艺术特刊·特别报道

尹秀珍&宋冬 夫妻就像筷子,1+1>2(2)

2013年08月14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从上到下分别是2002年、2006年、2011年“筷道”作品。“筷道”是一种建立在筷子的本质上的合作方式。在双方商定的同一规则下,合作双方相互保密,独立完成各自的部分,最终将成果并置,形成不可分的一件作品。筷道是建立在合作双方互信、平等和独立的基础上。资料图片

  (上接C特08版)

  尹秀珍 我们之前就说好,教育孩子两人要统一。如果我们两人有争执、分歧的话,也要背着孩子将这些解决了,以统一的姿态去面对。

  宋冬 我们有了孩子,有共同的理想、有共同的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各自独立性,给对方以特别大的空间,反而获得了更大自由和在一起的可能性。

  筷子合作模式暗中较劲

  尹秀珍和宋冬,虽因艺术“同道”,但都很在意各自创作的独立性。直到2002年,他们决定进行夫妻首度合作。

  那一年正好是他们结婚十周年。当时纽约前波画廊邀请他们办一次夫妻合展。拿什么东西参展,尹秀珍和宋冬都各持己见。直到某天吃饭时,他俩同时留意到,作为最基本的餐具,筷子可分可合,并且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有且只有一支筷子的话,根本没法使。“我俩搭伴过日子也那么久了,为什么要合作作品呢?但我俩达成对筷子的认识时,都很兴奋。”尹秀珍和宋冬决定以“筷子”为题,分别提交自己的作品。

  在第一次合作中,尹、宋夫妻自设规定:双方作品大小、尺度相同,但材料、表现形式不限。在保密的前提下进行合作,这让两人感觉兴奋,“我会揣摩她在做什么,她也揣摩我在做什么。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将两者放在一起,每一次都会出乎意料,跟想象的不太一样。”

  当时,跟妻子较量的宋冬做了个神器,一根铜制棍,棍体上标注:金箍棒,定海神针,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尹秀珍则做了一个布制的拉锁口袋,里面塞满海绵制成的日用品。结果,把口袋里的东西全拿出来,又恰好可以把宋冬的“定海神针”装进去。颇有以柔克刚之意。

  此后一谈夫妻合作,宋冬、尹秀珍就希望继承“筷道”传统:建立在独立的两个人或者群体上,它是一种合作的理念。人在一定规则下,可以各自干各自的,并置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且能达到1+1>2的效果。

  女儿成“筷道”最大藏家

  自2002年有了“筷道”项目以来,两人在2006年、2011年又分别开过展览,今年9月“筷道”第四展移师费城。与此前不同的是,女儿的加入让“筷道”又延伸出第三支筷子的命题。其中,第三支筷子便由女儿独立创作。

  在看到父母创作的“筷道”项目后,女儿发出抗议说要参与进去。为此,刚刚十岁半的小女孩,在这次父母有关“筷道”的第四次合作中,也有了自己的创作,且以艺术家的身份被主办方邀请。小女孩特别自豪:“我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去参展,而不是你们的名气。”

  在女儿的成长路上,宋冬和尹秀珍被彼此称呼为“称职的爸爸/妈妈”。在艺术家庭的耳濡目染下,女儿对此领域颇感兴趣,看见爸爸妈妈在创作什么,她也会跟着模仿,画画、摄影……但尹、宋二人甚至没有教过女儿怎么画画、创作。“身教甚于言教。女儿喜欢艺术,但我们不教她。”宋冬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经,“希望她长大了,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在生活上与我有相同的情趣:看艺术电影、看现代舞演出。哪怕她以后从事的与艺术无关,但会欣赏艺术,在生活中有品位。”

  如今,小姑娘已经是位名副其实的“收藏家”了。宋冬夫妇在创作“筷道”项目时都会做两支,其一用来参展,另外一支则配成对,送给女儿做礼物,几年下来,她已经成为“筷道”最大藏家。

  ■ 同题问答

  新京报:艺术家夫妻档对你们的艺术创作有何影响?

  宋冬: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吃同样的菜,我们无法去除其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生之所以有意思,是当新事物进入时,不断适应。夫妻双方也是如此,是个共同体,需要互相适应。但这不是简单风格上的影响,而是我们谈得来。

  新京报:互相评价一下生活中和艺术创作中的对方?

  尹秀珍:宋冬不拘小节,有责任感,耐心、细心。有时候遇到不顺的时候,他都看得特开,乐观的生活态度对我很重要。对于艺术,宋冬是真心热爱,一直在谈论和做艺术,而且很享受这种过程。这种状态也影响了我,不是为了做而做,而是确实想做。

  宋冬:我挺幸运的是找到了她,两人价值观一致。在生活中,如果不遇到她,我可能会活得更短。因为我不喜欢吃水果,但她削好了给你,说必须吃。我喜欢熬夜,她就会让我早点睡觉。而对于艺术家尹秀珍,我本身就是她艺术的欣赏者,而且还是享用者。我们家的沙发,客厅中类似机场传送带一样,都是她的作品。

  工作时刻 有珍子特温暖

  在家里,宋冬称呼尹秀珍为“珍子”。相伴27年来,由于双方创作领域涉及装置、行为、录像等,他们在创作中会“互为对方的工人”。

  尹秀珍日前正在798佩斯北京举行个展“无处着陆”,丈夫兼“工人”宋冬参与了制作的技术活。同样,宋冬的创作中也少不了尹秀珍这位“工人”的帮助。类似在一整年的《三十六历》创作过程中,发现宋冬写错了,尹就帮其擦掉。

  不过虽为工人,却有着一份夫妻间的温情。1996年,宋冬创作《哈气》时,必须在北京冬天的晚上做,户外气温零下八九度,宋冬光着上身,趴在地上不断哈气。在一旁帮宋冬拍照的尹秀珍看着都很心疼,行为一结束立马扶起僵了的宋冬,回去喝姜糖水。“有珍子在旁边,心里特温暖。”

  生活时刻 扮女儿同龄人

  尹秀珍、宋冬夫妇当年自诩为“无孩贵族”,尤其是宋冬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然而有了女儿后,宋冬每天准时6点20分起床,给女儿做早饭,送她上学。

  当年宋冬以“有了孩子之后自己的生活也没有了”为理由,不想要孩子。为此在要小孩前,他与尹秀珍一起列了个表,注明要孩子有哪些好处,不要又有哪些好处。

  结果,等女儿一降临,这些都是纸上谈兵,所有都是好处。“自己的生活在,还体会到更多生命的价值。”宋冬如今唯一的遗憾是女儿没有兄弟姐妹。自己常常扮演女儿的同龄人,与她玩:“我对她玩的东西没有兴趣,但对她有兴趣,愿意与她玩。”

  C特08-09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李健亚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