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新艺术特刊·艺术图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16:新艺术特刊·艺术图式

“异数”郭凤怡

2013年08月14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遥视月球八卦图》,1989年,综合材料纸本,261×227cm
C特16-C特17版图片均由长征空间提供
《地母》,1993年,彩墨,宣纸,148×42.5cm
《人体数字组合图》,2006年,彩墨,晒图纸,140×87.5cm
《人体中丹田经络图》,1989年,白卡纸,彩墨,53.5×39cm
《帝出震图》,1990年,旧挂历纸,彩墨,109×52.8cm
《自画像》,1995年,彩墨,宣纸,259×69cm

  ■ 人物简历

  郭凤怡(1942-2010)中国西安一位自学成才的女艺术家。她的艺术实践关注精神和形而上学层面的意义,这些元素反映了她这一代人对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并且这些民间艺术赋予了我们特殊的历史,神话和神秘气质。她用毛笔在纸上描绘的作品,笔力深厚、精细飘逸,所绘形象不仅与人类的身心息息相关,同时也描绘暗示了某种灵异世界的存在。

  已故艺术家郭凤怡在这个原属艺术淡季的7、8月再次成为了话题人物。正在举行的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郭凤怡作品入选了主题展“百科宫殿”;上月,艺术批评家彭德的一篇《郭凤怡现象》质疑郭凤怡参展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称“无异于嘲弄中国当代艺术”,在艺术圈引发了争议。

  郭凤怡是谁?她是如何从一名民间的“普通妇女”变身为一个“艺术家”?

  7月21日,798长征空间第三次将郭凤怡的作品摆在展厅,又让我们近距离地遇见了郭凤怡。展览将展至8月25日。

  结缘

  郭凤怡与艺术结缘的经历以及她的画绝对称得上是艺术圈的异数。1989年,因病从工厂退休,郭凤怡开始练习气功而疗养自己。郭凤怡曾称许多视觉符号和信息时时涌现在她的眼前,必须用纸笔加以表达才可调整身体与心智的平衡,由此便开始了艺术生涯。

  作品

  郭凤怡早期作品材料包括孙儿的作业本和废旧挂历的背面,“古墓系列”、“身体器官”、“药物”等系列,都是她最早顺应身体感应而创作的。此后,从早期记录下一些“来寻找她”的视觉符号到第二阶段的西安文物古迹,再到第三阶段的在挂历背面画的人体经脉,以至第四阶段主要用水墨画图腾。郭凤怡将画画看成是与其生活融为一体的事儿。

  创作

  郭凤怡曾说自己的创作过程是:“我想画什么了,我就在纸中间写下什么,然后就是运气和一笔一笔地画,画之前不知道会出来个什么,画完了才知道是什么,以后再看,又看出个很多什么来。我因为不知道才画,画是为了知道。”为此,郭凤怡为画面题字时往往会标注何时运气之类与众不同的信息。

  影响

  这种近乎在精神感应状态下描绘所经验的世界,而这世界仍停留在有着民间传说及文化的种种观念:鬼怪神灵、自然异境。这一切在此之前都看似与当代艺术圈不搭界。但郭凤怡艺术推广者长征空间将其纳入了当代艺术圈,并进而得到国际艺坛的推崇。光今年,郭凤怡除了威尼斯双年展外,也参加了6月在伦敦海沃德美术馆新展《宇宙的另类指南》,并即将参加10月份的美国卡内基国际艺术展。这些合力都将郭凤怡推到一个备受讨论的境地,意见呈明显的两极化自是正常。

  C特16-C特1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健亚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