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正阳门下》:像韩春明那样死磕

2013年08月14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漫画/赵斌

  【电视笔记】

  充满意趣的北京四合院生活,以及韩春明“混出名堂玩出感觉”的死磕精神,让《正阳门下》有了扎根于生活的可看性和可信度。

  《正阳门下》讲述了在北京胡同长大的青年人韩春明、苏萌、程建军在改革开放30年里的成长与情感纠葛。知青返城分配工作、高考恢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成了小摊贩、经济发展成为收藏家及地产商,他们行进的每一步都与历史大节奏合拍。然而,《正阳门下》最好看的地方就在于,没有把故事演绎成历史大事件的注脚,而是有着自然成立的故事脉络及人物精气神,具备了真正的可看性。

  编剧王之理是个老北京,精通老北京的老礼与老词,《正阳门下》因而充满了浓郁的北京味儿。早期北京人生活讲究,有强烈的优越感,所以在故事的一开始,两个外乡人——韩春明的大姨和表妹孟杏儿一进北京城就洋相百出,被韩春明一番调侃,“老坦儿进城,身穿条绒,腰系麻绳,买瓶汽水,不会退瓶”。北京人爱面子、仗义,所以接下来的情节中,大姨及孟杏儿在韩春明家连吃带拿理直气壮,韩妈妈节衣缩食也要接济亲戚。北京人场面大,随便扒拉出来个人就有来头,所以胡同里住着的程建军,有个能搞定几个工作名额的爸爸,帮同院儿的苏萌、韩春明找工作。这就是老北京的神采。《正阳门下》前十多集中相对封闭的“小北京文化”到后期逐渐开放现代的“大北京文化”,都有大量与时代和剧情相符的细节来展示,既生动又到位。

  《正阳门下》故事开始的时代,收藏渐成末业,进工厂、考大学才是正道;把玩器具的爱好和混世的心态,对年轻人而言是条邪路。韩春明就走上了这条邪路,却偏偏把这条邪路走成了正道,“混出了名堂,玩出了感觉”,不仅开了私人博物馆,还因为善良、正义、仗义击败剧中对手程建军,守住了气节。

  韩春明与程建军、苏萌在一个院儿长大,但随着时代变革,他却逐渐成了落后者,眼瞅着苏萌进了文化宫,上了大学,进了单位,他却一再丢了工作;在高干知青的聚会上,苏萌成为追逐的焦点,他却因为打赌输了叫程建军一声“爷”,灰溜溜离去;看到苏萌男朋友不俗的着装和谈吐,这激发了他的虚荣心与好胜心,终于将邪道走成了正途。韩春明成功的关键,却是他的死磕精神。韩春明一旦盯准任何目标绝对死磕,为了收到一个心仪的古董可以锲而不舍,反反复复。但他从事的行业是古董,所以个性极其“鸡贼”,看上任何东西都顾左右而言他,盯上什么绝对拐弯抹角。

  指东打西、心路十八弯、咬定青山不放松,让韩春明事业风生水起,却让他的情感道路波折横生。习惯了把任何事情放在心里,即便深爱苏萌,但自己在干什么,有哪些成绩和产业,为苏萌做了什么,都从不主动提起;程建军一再使坏,屡屡被苏萌误解,他都不做任何解释;心里再难过,事业再努力,表面都是一副闲淡和不在乎的模样,导致两个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婚姻。

  “16年137天”的爱情中,对于任何困难和误解,他从来打落牙齿和血吞;哪怕苏萌三心二意左顾右盼,他自始至终都专注地只爱苏萌一人,只讲付出不计较回报。这样的韩春明依然是可爱的。

  □梅子笑(北京 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