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2:人才周刊·才议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2:人才周刊·才议
上一篇  下一篇

让孩子能够“享受博物馆”

2013年08月26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教育观察

  欧美国家提出了“享受博物馆”的理念,要把博物馆办成可以让人呆着不走的地方。让博物馆具有磁力,发挥更为完善、厚重的文化滋润功效。

  □耿银平(教师、媒体特约评论员)

  8月1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全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已有1000多家,年观众量1.2亿人次,其中青少年3500万人次。按在校大中小学生2.3亿计算,人均才0.15次。即使是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孩子去博物馆的次数仍然很少。而西方一些国家的孩子,可以说是在博物馆、图书馆里“泡”大的。“博物馆教育缺失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说。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爱上博物馆,因此,应多一些“享受博物馆”的理念。

  所谓“享受博物馆”,是说博物馆作为博物洽闻、通达古今的厚重的历史文化空间,仅仅停留在“静物展示”、“古迹陈设”层面是不够的,还应该让展品“活”起来、“走出去”,和人们完成积极的精神交流和互动;仅仅停留在呆板的说教层面是不够的,还应该通过创意性的推介,让人们对博物馆无比钟情和留恋;仅仅满足于单一的展品收集、社会浏览等功能是不够的,还应该积极推广“享受博物馆”理念,比如可以为博物馆增设快餐展区、休息区,让博物馆具有磁力,发挥更为完善、厚重的文化滋润功效。

  正因为这样,欧美国家提出了“享受博物馆”的理念,要把博物馆办成可以让人呆着不走的地方。英国的伦敦自然博物馆,光卖玩具的就是一个大厅,观众看完展览,如果对恐龙感兴趣,就可以买一个恐龙玩具。在博物馆里,游客可以买到书,累了可以吃饭、休息,到处都有这样一种氛围,这是展览的延伸。

  特别是博物馆要想法吸引小观众,比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在考虑对儿童进行服务时,按照年龄把儿童分成了几段,最小的是1岁半到5岁,中间的是5岁到6岁,然后是6岁到12岁,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活动。美国有88%的博物馆提供从幼儿到少年的教育项目,70%的博物馆在过去5年中增加了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新服务,而且还有300多座儿童博物馆,每两万多儿童就有一个。

  当下,我们的博物馆总量、硬件,发展较快。可反映到“博物馆软件”上,经营观念、文化理念,还是未能和人文需要、反哺理念积极连接,未能释放和挖掘出积极的社会教育、文化教育功能。比如,我们的展览观念还停留在单一的“展示功能”上,缺乏行之有效的多元互动;我们的讲解多是清一色的成人讲解,而缺乏声光影电等现代化方式的促进,也缺乏专门针对儿童的讲解员和讲解词;我们的讲解“说”的成分多,“启发”和“打动心灵”的意识还不够。“享受博物馆”的观念还有待大力挖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