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0:人才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0:人才周刊·特别报道

今年首批95后大学生入学,高校多项举措助其独立

95后迈出独立第一步(2)

2013年08月26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新生在报到的摊位前留影。

  (上接D09版)

  ■ 新生故事

  藏区姐妹花勤工俭学

  巴珠是西藏藏区唯一考入清华大学文科的新生,她在馆内报到的时候,在华北电力学院上学的姐姐也在门口等着她。

  巴珠家是藏区的农民,家里五个孩子,有四个考上了大学,现在姐姐和巴珠都在上大学,家里经济拮据。姐姐介绍,自己在北京上学每月的生活费需要800元左右,除了家里资助以外,自己课余还需要勤工俭学。

  这次暑假放假,姐姐先在北京打了一段时间的工,挣了些钱才回西藏把考上清华大学的妹妹带到北京报到。据悉,巴珠已经得到了福彩中心的公益援助,包括学费和生活费在内,平均每个月能得到1000元的援助金。“仅凭这个援助金生活肯定不够,还需要她自己勤工俭学或是申请助学贷款和奖学金。”陪同巴珠来校的该公益项目工作人员说。巴珠姐姐也表示,妹妹平时也会和自己交流兼职的经验,希望也能在经济上独立,减轻家里负担。

  ■ 专家观点

  大学人格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

  ●熊丙奇,教育学者

  所谓的95后大学生,身上确实具有时代特点。他们是在网络时代成长的,他们的人际交往、沟通、消费方式都与以前不一样,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网上社交账户,喜欢在网上发布意见。这个群体在消费观上,由于家庭条件改善,独生子女在物质配备上也比之前的学生丰富。很多学生都有手机、电脑、平板。不管哪个时代,每个大学都要在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上去花工夫。而这些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独立性较为欠缺。

  学校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模式不关注学生的人格教育、心理教育、生活教育等。基础教育满足学生能以高分进入大学但是在人格上是欠缺的。大学要补基础教育这方面的课程,做些基本的人文规范。第一,补课补不到位,没有从小习惯的养成,大学是无法一蹴而就的。第二,大学补课时,是形式上的补课而不是重塑、全方位的教学。很多学校搞责任教育、感恩教育却没有相应的教育教学体系把这些人格教育内容落地。

  大学要为学生提供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发展平台,就要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国外大学相比,我们缺乏四个方面的制度:完全学分制,让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引导学生有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独立规划的能力;大学若不是采用交互式而和中学一样采用灌输的教学方式,学生无法培养自由的思想;国外本科阶段就是导师制,让有经验的教授关注20个左右学生的人生规划和学业发展,而国内辅导员管理的学生太多,更多是生活上的管理,无法在思想和学术上起到人生阶段导航的作用;国外还有淘汰制让学生有紧迫感,让学生对于大学的学习态度很严肃。而中国是严进宽出,无法能培养健全人格的发展。

  家长该放手时需放手

  ●胡波,教育心理学家 

  父母在孩子读了大学后,也要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学会放手,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孩子在13岁左右,大脑的发育程度已经和成年人没有太大差异,只是欠缺经验的打磨。这时父母要是去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他们能在上大学时表现得非常独立。遗憾的是,中国的家长反而会去压抑这种能力,愿意帮孩子包办各种事情,错失了孩子在自我领域拓展的机会。

  对孩子独立人格和思想的培养,关键在于家长的态度。18岁的青年,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本身是应该具备的,只要父母推动他这个能力就能发展得很迅速。但家长却不信任孩子有这种能力,觉得孩子对家长有依赖,实际上是家长对孩子有心理依赖,家长要把孩子和自己的人生区分开来。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