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日起至9月4日,由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北京教育评估院与新京报社联合主办的“2013年第七届北京民办教育园丁奖评选”活动进入评选阶段。
继上期对“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候选人进行展示之后,本期我们将展示“优秀校长”候选人。这些民办教育领域的校长,有的来自教育培训机构,有的则来自民办学校。他们对“优秀校长”各有阐释,也分享了自己做校长期间的难忘经历,同时对各自领域的发展现状、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教育很特殊,容不得半点失误
●刘莉立,北京爱迪学校校长
“当去打破一个旧的模式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个新的模式。而这个模式是没有先例可以借鉴的。”在北京爱迪学校校长刘莉立看来,爱迪走在了国际教育发展的前列,就要把握住发展的方向,不断思考和实践。“教育是十分特殊的行业,容不得半点失误。对我来说,做校长最大的挑战就是思考如何处理好创业与发展、成绩与人才、教育与经营的关系。”
刘莉立认为,在当今的形势下,一名优秀的校长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能够吸引优秀的教师加入自己的团队,并能够在战略上打破旧框框的束缚,实现先驱性的改革,使学校沿着制定的清晰的目标不断发展。
“民办教育所面临的生存问题使得民办学校的校长不仅要懂教育,还能够科学地运营好学校,获得教育成果和自身经济效益的双赢。也因此,民办学校的校长要有综合的知识和能力,比如既要懂得国内的教育,还要懂得国际的教育;既要懂得家长的需求,又要懂得引导家长理性的选择。”
作为一名出色的校长,刘莉立坦言自己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学生参加国际高考后(国际大学考试WACE/TEE,爱迪学校是中国惟一考点)发榜的时候。“不仅是我,爱迪所有的老师都欢呼雀跃。所谓桃李满天下,无非就是看到学生考出最好的成绩,进入最好的大学,有更好的未来。”
近几年,国内的国际班、国际学校如雨后春笋,数量上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认同这种教学模式和知识体系,也有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参与到国际教育的探索中来。刘莉立认为这是件好事。
“但是究竟国际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将国际教育同中国教育的优势相结合?如何避免国际教育中的唯西方化?这些问题都需要探讨和规范。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对国际教育理解上的偏差,比如把国际教育变为‘洋应试’,追逐名校不惜作假成绩;有些国际项目成了国外院校的招生机器,甚至出现了教育中的‘烂尾’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刘莉立呼吁从教育部层面对国际教育的发展给予界定和规范。
“我认为国际教育在中国应该是主流教育的补充,弥补现有教育体制的不足,提倡差异性教育,承担起公立学校不能承担的责任,使中国的教育百花齐放。”在刘莉立看来,国际教育永远不应该成为主流。
(下转D15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