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6:文化新闻·艺术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6:文化新闻·艺术

施少平携3000枚实心瓷卵体验生命

总重48吨,历经广西北海等地,来到北京展出

2013年08月26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实心瓷卵的第一站是广西北海冠头岭海滩。施少平称,生命的起源在海洋。
施少平
1968年出生于江西吉安,1995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专业,现生活创作于上海。他的首度大型个展《莫非》于2010年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次年赴巴黎Espace Commines空间举办《莫非·皮》2011年新作个展。

  新京报讯 (记者李健亚)3000枚实心瓷卵,总重48吨,长达12000公里行程,历经了涨潮、风沙、雨水等各类自然地貌,如今它们来到了北京。前天,施少平“莫非·卵”中国自然地貌项目回顾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随意铺设的3000枚实心瓷卵、图片以及影像作品等呈现了艺术家以瓷卵体验生命的历程。在策展人张晴看来,在成功艺术家获得艺术感悟越来越少的当下,施少平这种艺术实践着实可贵,他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与自然的对话。该展将展至9月11日。

  用一年时间在景德镇烧制

  从油画到引入蛙皮拼贴再到实心瓷,艺术家施少平成为当今艺坛的一位异类。不过无论哪种艺术表现形式,贯穿其中的生命主题却始终如一。此次出现在今日美术馆展厅的“莫非·卵”中国自然地貌项目回顾展也是在生命主题下的一次大手笔尝试。

  施少平指出,自己2011年便开始琢磨选用陶瓷进行当代艺术创作,这源于在表现生命题材时,泥土作为一种材料刚好能够承载和表现其所需要的一种观念。为此施少平用了一年时间在江西景德镇尝试烧制了3000枚实心瓷卵。对于这一造型,施少平解释,卵是生命最基础的符号,代表着生命的初始。

  走过海滩、沙漠、草原等五地

  烧制成功后,施少平将这些实心瓷卵以方阵形式出现在2012年的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上。不过这只是“莫非·卵”项目的开端。此后,施少平带着3000枚总重为48吨的实心瓷卵,展开了一段12000公里的行程。第一站从广西北海冠头岭海滩开始,“因为生命的起源在海洋。”此后则是甘肃雅丹地貌、黑戈壁、敦煌鸣沙山、甘南桑科草原。最后沾满了泥巴、沙子,带有磨损痕迹的瓷卵以较为随意的铺设方式出现在了今日美术馆的展厅中,“在经过五个点的展出后,它们已经饱经风霜,具有了生命的痕迹,”施少平告诉记者。现场展出的还有实施该项目的影像以及在广西北海等五个点展出时的图片等。

  对于这一艺术实践,策展人张晴告诉记者,施少平这一项目的可贵之处在于其放弃了一种保守的成功,而探索几乎要失败的艺术领地,并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生命与自然的对话,感觉到了生命与死亡、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

  ■ 对话

  “唤起对生命自身的反思”

  新京报:为何用“莫非”来命名这一项目?

  施少平:当初决定做这一项目时就有点像农民种地,不管风吹雨打,这是很危险的。但意义就是在这种不确定性、未知中,所以我将作品命名为莫非,我喜欢艺术的这种不确定状态。当然,也不时有人问,这有什么意义吗?我的回答就是大家都在做有用的东西,我就做点无用的东西。

  新京报:为何要采用实心瓷卵的形式来体验生命?

  施少平:景德镇千年瓷器烧下来都没有烧实心的。我之所以要烧造实心的是希望能感受到生命的沉重。在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大的卵,也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卵,就是恐龙的卵也没有那么大。但我是想表达生命的概念,人们抱着的时候能感受到生命的沉重。

  每一枚卵都是手工做的,所以大小、形状都不一样。上釉时上的是半釉,而不是满釉,也是追求瓷卵的不确定性。因为釉在烧的时候会流淌,由此也产生了个性化。

  新京报:你是怎么选择这五个地方的?

  施少平:生命的起源在海洋,所以我们第一站选择了海洋。此后的雅丹地貌一到晚上就起沙,被称为魔鬼城,还有黑戈壁、沙漠等地貌,都是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我希望在这些地方的展出能唤起生命对自然环境的一种思考,也是唤起人们对生命自身的反思:我们需要怎样的环境,生命应该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形成。最后到草原则是给了大家对未来的向往。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