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乐团民族乐剧首演,冯晓泉、曾格格、吴玉霞、王次恒等加盟,讲述演奏家与乐器之间的故事
| ||
新京报讯 (记者陈然)在一台传统的音乐会上,演奏家总是穿着清一色的深色服装在台上表演。观众们欣赏音乐,却很少有机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昨晚,中央民族乐团的民族乐剧《印象·国乐》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首演。该剧由导演王潮歌执导,以戏剧的方式串联曲目,每位演奏家也现身台前,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演奏家讲述自己的故事
《印象·国乐》是2013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的演出之一,此次演出季将从8月底持续至9月下旬。在此期间,中国国家京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央芭蕾舞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9家文化部直属艺术院团,将连同特邀的德国柏林德意志剧院一起,呈现28台精品剧目,在北京的各大剧场演出65场。
怀着一份“民乐情结”,也感慨民乐从国人的生活中日渐消失,王潮歌以1元象征性稿酬接受了中央民族乐团的邀约,编导了这部民族乐剧《印象·国乐》。全剧分为13个片段,以感性而个人化的方式,讲述了演奏家与乐器之间的故事:管乐演奏家冯晓泉与妻子、笛子演奏家曾格格以音乐向对方告白;乐团首席、二胡演奏家唐峰诉说了自己从小学二胡,如何因二胡而安身立命的经历;中阮的音色酷似吉他,但比吉他更具中国韵味,中阮演奏家冯满天以中阮自弹自唱,让观众对这种独特的乐器有了更多了解。此外,琵琶演奏家吴玉霞、笛子演奏家王次恒携学生丁晓逵等依次登台表演。
多媒体结合实景演出
整场演出的高潮是指挥家刘沙的一段讲述,他背对乐团,朝向观众指挥,这时,藏在各层观众席间的数十位演奏家也依次现身,以唢呐、笛子等乐器模仿起鸟鸣声。
在演奏与讲述的过程中,舞台的背景也在不断变换,一轮圆月、河畔垂柳、落英缤纷等中国意象以多媒体与实景结合的方式出现在舞台上。演出到尾声,全场一百余位身着不同颜色服装的演奏家一起合奏,并吟唱旋律向观众谢幕。
■ 特色
除了剧场里的演出外,王潮歌还在剧院廊道、前厅、电梯旁、咖啡厅等处营造出民乐的氛围(上图)。演奏家们身着华服演奏乐器,一旁的指示牌介绍了每个人姓名和他们弹奏的乐器。观众有的驻足聆听,有的拍照留念。
■ 专访导演
“别以为吹唢呐就是婚丧嫁娶”
王潮歌表示,自己从小就有“民乐情结”。“文革”时期,她的父亲一度想轻生,后来偶然找到一块泡桐木,拿刀削了一个中阮,正是这个乐器支撑他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这次为了创作《印象·国乐》,王潮歌与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一个个“单聊”,了解每个人的经历与故事后,写出台词,将音乐与故事有机结合,最终串联成剧。“我真想给每个人做一台这样的演出,可惜我只能给他们每人五六分钟”,王潮歌说。
此次王潮歌拿1元稿酬创作《印象·国乐》,她却表示这不值一提。“给不给我钱,给不给我名,这算什么啊,今天我得到的报偿太大了,我满足极了,钱太不是个事儿了。”
虽然《印象·国乐》昨天和今天刚刚进行首轮演出,但王潮歌告诉记者,该剧的布景轻便,很适合巡演,目前也已接到各方邀请,未来有望在全国各地上演。但她也表示,最希望的还是能“有个剧场驻演”。“我的期望挺贪婪,期望能有一个地方常演。在北京如果有这么一台音乐会给人看,不只给北京观众,也给全国观众,全世界观众看看。别以为吹唢呐就是婚丧嫁娶,别以为民乐就是《喜洋洋》,民乐、国乐是要焚香静气、穿上华服来演奏的。”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