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均衡分班形式多样:学校按序列号为学生编班;班主任抓阄选班
| ||
| ||
|
【均衡分班】
昨天是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截止日期,此次十条规定中对小学编班提出要求,表示要按照随机方式对学生和教师实行均衡编班,严禁以各种名目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昨天正好是中小学生集中报到的日子,北京的小学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班,中学生是否也适合均衡分班?为此,记者进行了一番采访。
昨天下午,东交民巷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观看了一场特殊的录像,录像记录了几天前学校对一年级7个班新生分班的全过程。之所以选择全程录像的主意,就是为了让家长了解,学校是“阳光编班”。
记者走访多所学校发现,北京不少小学在新生分班时都采取了“老师抓阄选班”、“新生按顺序号编班”的作法,同时照顾到男女平衡以及外地生源混编等均衡要求。
编班不再照顾年龄大小
东交民巷小学校长王文利介绍,8月22日,教育部公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对于小学编班提出要在编班过程中邀请家长、社区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参加,接受各方监督。
她表示,由于时间比较紧,一时无法找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人士进行监督,学校就想出了全程录像的方式进行“阳光编班”。
编班当天,校领导、所有任课老师、东交民巷小学平谷马坊分校的老师全部在场,校办公室主任将所有学生的名字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打乱后分别装在7个信封里,由7个班主任随机抽取,班主任抽到哪个信封,哪个信封里的学生就是该班的学生,抽到学生后,班主任再随机抽取班级号,整个分班就此结束。
“整个分班除了考虑男女生比例外,其他因素全都排除在外。”她说。
过去编班时,学生年龄问题也纳入考虑范围,年龄偏大、偏小的不能扎堆分在一个班级里,但今年这个因素也不再考虑。王文利认为,没有必要从小就对学生划分明显界限,“我们从不用成绩划分孩子,从小给他们打下这样的烙印没意义。”她认为,从小影响孩子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品德养成。
外地孩子不扎堆分班
北京崇文小学一年级新生有8个班,校长白淑兰昨天表示,学校没有重点班和实验班,所有的班级都是按顺序进行分班,也就是先把男女生分开,再分别将男女生按顺序号分到8个班级里。“学校还有一些外交官的孩子,也分别分在每一个班级里。”
白淑兰说,学校还有一部分外地生源,对于这部分生源专门排一个序列号,会打乱分摊在每个班级里。“我们不会把外地孩子专门放在一个班级,而是让他们跟本地孩子融入到一起。”
学生依照身高体重分配
昨天是汇文一小新生报到的日子,学校将根据学生的身高体重、视力、动作协调性等各个方面考虑,对学生进行均衡分班。该校副校长倪彦鹏介绍,学生不能挑班,同样老师也不能挑学生,男女生分成四个班级后,老师采取抓阄的方式决定当哪个班的班主任。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杜丁
■ 延展
中学测试分班“按需开设”
教育者称分班有利于为学生提供适合教学方式
与小学不同,一些中学坦然表示学生入校后确实要进行测试分班。“分班主要是便于分层教学,”京源学校办公室主任雷锋利介绍,分特色班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学方式。
开设特色班满足需求
据雷锋利介绍,今年新学期,该校高一开设5个班级、初中开设了8个班级,高中全部平均分班,没有开设所谓的特色班和实验班。但初中8个班除4个普通班外,还开设了2个翱翔科学实验班、1个音乐实验班和1个美术实验班。
雷锋利认为,开设这些特色班都是根据学生需求所开设。所谓减负首先应看学生心理压力重不重,如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进一步弘扬,就不能叫给学生增加负担,相反,如增加学生不喜欢的课程反而是增加负担。
学生可申请上“兴趣班”
师大二附中今年高一年级共开设10个班级,该校副校长王华表示,10个班级都是特色班,没有普通班,其中2个为理科实验班、2个文科实验班;3个数字化学习特色班、1个社科特色班和2个项目学习实验班。这些特色班除了部分需要考试外,其他的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申请。
王华认为,不同的学生需求不一样,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和潜质给予他们相应的课程。
据介绍,为促进高中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兴趣爱好学生成长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去年在原有15个实验班基础上,北京新批准北师大二附中等13所学校举办高中特色实验班。
■ 声音
设淘汰机制学生压力大
某示范高中授课的特级教师透露,该校从高一开始,每个年级都会开设一到两个不挂名的“重点班”。因为存在淘汰机制,个别学生因心理素质不好而患上抑郁症。
据介绍,重点班每个学期都会淘汰一两位学生到普通班。
一些分到普通班的学生,由于没有“带头羊”,大家互相不能激励、提携,一些学生开始自暴自弃,认为没有什么前途,更加不好好学习;而分在重点班的学生,由于好学生扎堆,每次成绩排名对学生心理造成了很大压力,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很容易患上抑郁症,不是休学就是长期请假。
他透露,其教过的一个重点班里有个学生长期患抑郁症,至今还没治好。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