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书评周刊上期推出的王阳明专题见报后,引发了很多读者关注,数位读者有意犹未尽之感。为此,本报摘编了历史小说《王阳明》和传记《明朝一哥王阳明》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当然,王阳明是一个永远谈论不完的话题。
小说
王阳明剿灭八寨之匪
许葆云的三卷本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总计90万字,生动讲述了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历程。
晚年的王守仁(王阳明)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受命前往广西去平定思恩、田州两地的叛乱。他很快招抚了叛乱者。被招抚的两个土司卢苏、王受对他很感激,主动提出帮他剿灭八寨的贼匪。王守仁吩咐说,“现在八寨的贼匪还不知道我等已到,毫无防范,今夜所有军马一齐进发,行军之时每人折一段树枝衔在口里,以免出声,悄悄进兵,天亮之前要赶到石门。只要拿下石门天险,后面的仗就好打了。”
王受忙说:“都堂放心,这些我等都明白。”
二十三日夜,卢苏、王受领着几千土兵连夜衔枚而进,从宾州府直奔八寨而来。
这时候王守仁已经病得连路也走不得了,只好叫人扎了一个轿子坐着,让几个人抬着随队而行。有王守仁督促着,这几千土兵行动又快,军纪又好,连夜行军鸦雀无声,一路所经的村寨没有一个人发现这大队军队从村前走过。
天蒙蒙亮的时候,两支土兵已经摸到了石门之下。果然见一道立陡的石崖,仅有一条小路通到崖顶,那里石壁间开了一道丈余宽的口子,远看真像是一道小小的“石门”。瞧这样子竟和当年南赣一带的横水十八面隘天险相似。但眼下八寨的喽啰们根本不知道官军已经摸了上来,这些人性情凶猛,脾气却粗暴得很,竟没有人好好把守隘口。
眼看对方没什么戒备,这些土兵们一个个施展身手,攀着崖壁树石爬向石门之顶,不大工夫已经有一两百人攀了上去,顿时把守在隘口的贼匪全砍杀了,大队土兵这才齐声呐喊,顺着山路攻过石门隘口,眼前却是一片平地,左右各有几处山寨,卢苏、王受二人早已商量妥当,兵分两路各自向着山寨冲杀过去。
王守仁的轿子跟在王受这队人身后,转眼已经攻到了一座寨子跟前,忽听得对面一片锣声,紧接着两千多名山贼拥出寨门,顺着山坡冲杀过来。
只见这些八寨的喽啰们一个个面目黝黑,青布包头,有的赤着上身,有的穿一件黑布小褂,腰间结个犊鼻裈,赤着双脚,每人手中挺着一根青竹梭标,腰间插着一把砍刀,口中呜呜怪叫,顺着山脊往下冲杀,在他们背后树林中、茅草丛里,无数毒药弩雨点般射来,王受手下的土兵顿时被射倒了一片。这些弩机威力并不大,箭头射得不深,可箭上不知涂了什么毒药,那些中了箭的人即使未被射中要害,却也支持不住,倒在地上挣扎惨叫,不大工夫就一个个僵死在地上。
眼看八寨喽啰如此凶狠,田州的土兵们也发起疯来,不顾伤亡,拼着命往上冲杀,两股人马顿时撞在一起,梭标突刺,长刀乱砍,惨叫哀号震撼山谷。
这是两支真正不惜性命的蛮兵,他们一心只知道要杀人,要割取首级,一切都不顾了。此前王守仁虽然也指挥过多次大战,可像今天这样面对面血淋淋的厮杀他还从未见过。眼看战场上所有人都像了疯了一样,连站在身边那个模样俊秀的王受也完全变了一副嘴脸,扭歪着一张面孔,龇着一口白森森的牙齿,手里提着砍刀,似乎马上就要亲自冲上去杀人似的。
原本王守仁还以为卢苏、王受是两个“憨厚的人”,又以为他们手下的土兵是当地人,不会像湖广土兵那样凶残嗜杀,可现在守仁才知道,原来这些当地人竟比外面调来的狼兵更加凶残!
也许正因为他们是当地人,与八寨的山贼仇恨更深。也许是这些人急着要“报答”王守仁对他们的招抚之恩吧?反正这些人现在都疯了一样地在这儿杀人,杀人……
看着这些凶恶的人们,王守仁一时间竟有些不知所措。他当然知道,这一仗自己肯定能胜,实际上眼下就已经获胜了,可这胜仗也未免太惨烈了。
为什么这些平时最老实淳朴的人,杀起人来竟是这般残忍呢?
王守仁正在呆呆地想着,忽然身后传来一片呐喊,大队人马冲了过来。原来是卢苏击败了对手,带着他的三千土兵赶来了。
这支人马一到,八寨的喽啰们就溃散了。卢苏、王受领着手下一路拼命追杀过来。顿时间,山梁上的寨子一座接一座燃起了大火,到处都是喊杀声和垂死的人们凄厉的惨叫。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在山间洞隙里到处乱钻乱跑,土兵们从后面追赶上来,见人就杀!
王守仁赶紧叫过卢苏、王受,对他们说:“不要妄杀!把你们的人马集合起来,追贼要紧!”
听了王守仁的令,卢苏、王受总算集合了军马,穿过山寨对着溃散的山贼一路赶杀,王守仁知道这时候只有自己才能多少救下几条人命来,就不顾一切催着轿子向前追赶。
这时候半山腰上升起一团黑云,迅速散开,远处只听得雷声滚滚,片刻工夫,瓢泼大雨倾泄而下。杀红了眼的土兵和吓掉了魂的山贼都顾不得这雨势,只管在山林间拼命奔逃。远远地只见一条大江拦在面前,竟是追到了横水江边。
又是一处绝境。
到这时候八寨的喽啰们已是无法回头,绝望之下,这些人抓住一根树枝,一段木头,或者就这么赤手空拳,在狂风暴雨之中一个接一个跳进湍急的江流之中。在他们背后,土兵们已经赶了上来,不论是谁,见人就砍。
这时候王守仁也赶到了,只见眼前又是这么一个惨烈的场面,王守仁只觉得肝胆俱碎,也不知哪里来的一股力气,从轿子里跳下来,在大雨中飞跑向江边,一路上拼命呼喊:“不要杀人!不要杀人!他们已经投降了,不要杀人了!”
可哪有人听他的……
到最后,王守仁再也跑不动了,一屁股坐在江边的烂泥里,冲着眼前这一条被人血染得腥红的江水号啕大哭起来。
传记
龙场悟道
《明朝一哥王阳明》是王阳明的传记,也是一部最通俗晓畅的阳明心学读本。作者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展示了这个明史上极为传奇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的一生,详尽论述了王阳明创立的心学思想,以及心学流派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人生弹指一瞬间,不能啥也没整明白就没了不是?
此心安处是吾家。
给漂泊的心灵找一处归宿,给活着寻找一个意义。
记得那时,我经常在京通高速的天桥上驻足,举目四望。
桥下是飞驰过往的汽车,以及呼啸而来又绝尘而去的城铁。
风很大,可以平添悲凉。
我想起了电影《死亡诗社》,想起了梭罗的诗句: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
在我思想最痛苦,无路可走的时候,五百年前早已有过同样心路历程的王阳明给我指明了方向——吾生有涯,企图遍览群籍,无所不知,是不可能的。
于是,你尝试着去向内心探索。
闭上双眼,扣开心扉,任选一个命题,溯流而上,倾听内心,尊重需要。如此,你便找到了内圣之门。
王阳明悟出“心即理”后,为了验证,抛开一切书籍,只凭记忆和深思写成了《五经臆说》。
须知当时“吃五经饭”的人比现在吃马克思饭的人还多,这个心情好了解一下《诗经》,那个郁闷了批一下《春秋》,书摊上的书端的是良莠不齐。
让这些书都见鬼去吧!
摒弃一切旧说,摆脱所有窠臼,直抒“胸臆之见”,不必尽合于先贤而成的《五经臆说》,反而更合五经原旨,且新见迭出。
不是吗?所有的经典都不过是对“我心”的记载,是各人的心路历程。因此对它不能当作教条来顶礼膜拜,而是取其益者用之。
我醒了。
那一刻,我站在天桥上,对着远方大喊大叫,引来无数侧目。
路人别再笑我,不是疯了,只是拨云见日,欣喜若狂。
大学有哲学系,社科院有哲学研究所,吃阳明饭的人不知几何。我只知那一刻,我的心,与阳明之心,离得比谁都近。
五百年前的那个午夜,万籁俱静,阳明的仆人早已入睡,忽听得主人叫喊,都从梦中惊醒。
众人跑到石棺跟前,但见主人欢呼雀跃,不禁面面相觑。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