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自上海自由贸易区原则获批后,外界关注升温,“自贸区”的概念也随之进入公众视野。
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在被誉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突破的支点。以开放推动改革,确实是我国三十多年改革转型有明显突破的一个成功经验。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世界各国的自由贸易区业经积累丰富的成功经验,而在我国过往的改革探索中,多地亦不乏自由贸易区的艰辛探索。站在纵向的时间轴和横向的空间轴,方能更全貌地把握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前景,从而对转型与改革的艰巨性有更理性的认识,由此奠定积极但务实的方案。
融入全球化的重要途径
各地自由贸易区具体管理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有一些共通之处:管理和法制保障健全完备,管理机构权威性强,重视优惠政策,并各具特色,以及海关监管十分便捷等。
上海提出的自由贸易区,并不是双边与多边国家或地区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而是一国主动开放、单方面实施的一个开放举措。
国际海关理事会于1973年签订的《京都公约》指出:“自由区是指一国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在这个区域可进行存储和贸易,也可以进行制造、加工和装配业务活动,货物进入自由区可以不缴纳关税和受配额的限制,并可无限期储存。”这类在一国领土内划出一个区域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做法,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免税区、保税仓库、自由港、出口加工区、自由过境区、自由关税区、对外贸易区等。
自由贸易区中的所谓“自由”,更多意义上是指在特定区域内贸易、物流和关税的自由,核心是通过放松管制,加快货物进出、人员往来、资金流动、信息传递。相对比“境内关内”,这种“境内关外”无疑能够更大限度地减少贸易成本,促进贸易与交流。因此,各国发展实践中,自由贸易区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学者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1200多个自由贸易区,其中15个发达国家设立了425个,占35.4%;67个发展中国家共设立775个,占65.6%。比较典型的,在欧洲,有德国汉堡自由港、比利时安特卫普港、爱尔兰香农自由贸易区;在亚洲,有韩国的仁川、釜山的镇海、光阳等经济自由区、中国台湾的基隆港自由贸易港区、台北港自由贸易港区、台中港自由贸易港区、高雄港自由贸易港区和桃园(航空)自由贸易港区、印尼巴淡自由贸易区、马来西亚柔南经济特区、菲律宾苏比克湾自由港,当然还有最著名的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全岛均是自由贸易区;在拉美,有巴西的马瑙斯自由贸易区、巴拿马的科隆自由贸易区、智利的伊基克自由贸易区;在中东和非洲,阿联酋有14个贸易自由区,其中迪拜杰贝-阿里自由贸易区是最大的自由区,埃及有11个自由区,包括亚历山大、开罗、塞得港等,毛里求斯自由港等。
这些自由贸易区在具体管理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有五个共同的特点。
一是自由贸易区功能定位为综合发展,基本功能是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仓储、商业或工业性简单加工、商品展示及金融、货运等服务贸易功能。
二是自由贸易区管理和法制保障健全完备。各国、地区都是先立法后设区,以严密的法律法规保障自由贸易区健康发展。
三是自由区的管理机构权威性强。国家和地区都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自由贸易区区内实行统一管理,效率高,授权上大体相近,都是港区合一。
四是重视优惠政策,并各具特色。免征关税,并赋予其他税捐优惠,以鼓励外商前来投资。
五是自由区的海关监管十分便捷。海关机构大都比较精简,管理十分便捷,海关监管手续简化,一概免除繁杂的常规手续,对区内企业和货物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和“管住卡口,管出不管进”。
虽然当前多边合作面临许多阻力,但全球化中的双边自由贸易却进展迅速。而自由贸易区在通过主动开放、促进双边自由贸易方面,无疑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从海南到上海的历史探索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规划中,已经有自由贸易区的一些因素在内,包括购物免税政策。上海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国际化程度等,均能够提高自由贸易区的成功概率。
我国自确定改革始,开放的方向就很明确,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在借力世界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而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海南省。1988年中央决定在海南省建省办特区,一个初衷就是在区位条件、地理位置等与台湾相近的3.4万平方公里的海南岛上实行“大开放”的战略方针。当时的研究者提出,实行海南大开放的根本性措施,就是建立海南特别关税区,再造一个社会主义的香港。
其主要建议是,充分利用海南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优越的资源条件,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特别关税制度和世界上通行的自由港经济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量吸引外来资金,以高投入带动高增长。
围绕这个目标,海南在建省办经济特区前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和探索工作,但由于多方面的主客观的原因,海南错失了特别关税区的历史机遇。到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之际,不少研究者又提出了自由贸易区的目标,并提出了三个方案:一是以亚洲为背景,建立规范意义的自由贸易区;二是以南海油气资源和平开发和两岸经贸合作为背景,推进海南投资贸易、服务自由化进程,建立类似于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区;三是以建立国际旅游岛为重点,推进海南岛国际化进程。
最终多方权衡,选择了国际旅游岛的方案。但在国际旅游岛的规划中,已经有自由贸易区的一些因素在内,包括购物免税政策。
因此,从这个历史探索看,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提出,确实反映了决策者希望推进大开放的步伐,希望通过大开放来推进大改革和大转型,进而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
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是一个挑战极大、风险也不小的探索。发展水平低,适宜建设自由贸易区——失败带来的损失有限;发展水平高,也适宜建设自由贸易区——失败的成本能够承担。而上海自由贸易区之所以在全国能够率先获批,应属后者。上海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国际化程度等,均能够提高自由贸易区的成功概率,加上上海的区位优势,也很容易把试点成功的制度推开普及。
上海自由贸易区承载的转型重任
第一重转型重任是探索我国现有保税区的升级之路,第二重转型重任,也是最重要的重任,是探索我国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之路。
上海自由贸易区事实上承担了双重转型重任。
第一重转型重任是探索我国现有保税区的升级之路。过去几十年,我国设立了不少国家级的保税区,在大的区域格局上,形成了南有以广州、深圳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区域,中有以上海、宁波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北有以天津、大连、青岛为主的渤海湾区域。与世界通行的自由贸易区相比,这些现有的保税区还有比较大的差异。上海建设自由贸易区,就是要在推进现有保税区转型升级上走出一条新路。
第二重转型重任,也是最重要的重任,是探索我国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之路。
一是构建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国际金融危机反映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失衡。从现实情况看,要形成新的均衡恐怕还需时日。上海自由贸易需要在失衡的全球经济中闯出一条新的开放路子。
同时,构建更加市场化与最小风险化的体制机制。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化改革,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这样那样的挑战与风险,比如在金融高度市场化后国际资本大进大出的问题;开放格局下政府更有效管理与调控经济的问题等。上海自由贸易区需要探索一条既坚定地走市场化的方向,又实现风险最小化的新路子。
并且,构建更加有效的行政体制,探索地方政府转型的现实路径。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最大的挑战并不会是市场的微观主体,他们自有应对之策。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推进政府职能转型,尤其是地方政府转型,构建一个更加有效的政府体制。上海能否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型上走出一条新路,对我国其他地区的发展更有借鉴意义。
双重转型重任,决定了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既要大胆又要心细,既要激情又要理性,既要探索又要约束。
□匡贤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