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见不平
已诞生54年并正在辽宁举办第十二届的全运会,作为一道特殊景观,勾勒着这个国家的体育历史线路图。本届全运会的关键词,除了固有的“竞技”外,又多了“节俭”和“全民健身”,象征着国家的新风尚和国人对体育的新需求。
最初的全运会游离在奥运之外,承担着检阅中国体育的全部使命,1984年中国重返奥运后,全运会跟奥运会形成了“鸟之双翼”的平行检阅格局。但1995年原国家体委《奥运争光计划》的发布,一举确立了奥运会的中国体育大考地位,全运会退而成为奥运战略锻炼新人、选拔人才的舞台。
但在体育系统,真正的大考始终是全运之年,就算是至高无上的奥运奖牌,也只是带入次年的全运会,换算成全运奖牌,计入对各省市的考核成绩,计入体育地方官的政绩。
鉴于奥运周期和全运周期的错乱,隐含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以致怪相频出,有人提出取消全运会或将全运会提至奥运年之前举行,但如此重大的战略抉择,事关中国体育的整体布局和国际地位,需慎之又慎,所以在可预期的未来,奥运和全运,将依旧按照既有节奏错位并行。
具体到十二运会,既是为伦敦奥运周期画上句号,也是里约奥运周期的真正开启;既是老将们为名利权位的最后一搏,也是新人类梦想飞跃的第一块踏板。
这也是2009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条例》后的首届全运会,而开幕式上刻意突出的健身操、太极等群体项目的展示,更意味着中国体育进入了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车之两轮”时代。是一种明确的导向,也是一种恳切的劝谕,如果说竞技金牌是人的精神需求,那么健康的身体,则是提高生命质量的物质基础。无论你的精神多么丰富,总不会比身体的健康更加宝贵。以引人入胜的竞技体育带动全民健身,从十二运会开始。
本届全运会最坚决的动作是刹车,最鲜明的特点是节俭。以往,各承办省市的第一追求,都是从参赛规模、招待标准、场馆档次以及开幕式水准等各个向度,全面超越历史,攀比之下,奢侈靡费。纠正的途径只有一种,即实现体育归位,将其他附着物彻底摘除。仅此一点,十二运会已可载入史册。
当然,节俭之风尚未吹到另一个赛场,那就是散发着强烈博弈气味的金牌奖励大战。其实,更多人只不过做了他们该做的工作。复杂的计算公式、无度的多层级奖励,制造着一种分利模式。体育回归体育,应该剔除的也包括这一部分。
以往全运会的通稿中,经常出现“再创新高”之类的字样,用来修饰参赛人数、商业赞助、竞技成绩或者是尿检样本。似乎投入越大,就越能显示家底雄厚,无论是京沪粤轮流举办的昨天,还是苏鲁辽交替坐庄的今日,全运会都是展示经济实力的重要窗口。
毋庸置疑,本届全运会与众不同,至少在开幕式上,大家大业的“辽老大”做出了勤俭持家的表率,得体的表现不仅符合观众的期望,更符合相关规定——2011年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申办和筹办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廉洁节俭申办和筹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的要求——这意味着“廉洁节俭办全运”不仅是一个随风而逝的口号,也是一项硬性指标,更是检验第十二届全运会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相关政令和精神的推动下,全运会迅速进入“节约化”的时代。据媒体报道,仅运行经费一项,本届全运会就省出了28亿元,比原计划压缩了78%,仅开幕式一个环节就省了8000万元,只花费了预算的10%。为辽老大击掌叫好之余,观众不免会发现一个令人咋舌的事实:仅仅是精简和取消相关环节就能省出这么大的数额,那举办一届全国运动会究竟要花多少钱?
有数据显示,近几届全运会中,每届的总投入都超过千亿元,2009年的全运会在山东举办,该省总投入更是超过2000亿元。虽然惊人的支出中包括城市建设、场馆建设等基础项目,但高额投入的体育设施无法在赛后为普通市民所享用,难免就有浪费之嫌。
在举办过奥运会的中国,人们对全运会的热情正在下降,接二连三的乱象更使全运会名誉受损,即使是在它走向“节俭化”的今日,即使它有着54年历史,但全运会一直没能彰显出足够的全民号召力,也没有完全开发出它应有的市场价值。
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赵龙历数了全运会的三大弊病——赛事规模过大;资金投入过大;地方体育官员政绩压力过大。现今对照看来,只是有节约的倾向还远远不够,全运会的改革还需更进一步,而如何在节俭的同时不降低赛事质量,让观众重拾热情,开发全运会品牌效应,更是留给有意愿举办全运会的地方政府的一道难题。
●宾宾有理
节俭办赛应该成为常态
最近几年,全运会成为众矢之的,呼吁取消这项赛事之风日盛。究其因,并非体育本身之错,盖因全运会被附加了更多其他功能,为权力寻租提供了长袖善舞的舞台。
之前的两届全运会,各种丑闻粉墨登场,纯粹的体育成为奢望,全运会沦落成了笑柄。比如十运会上,奥运冠军孙福明的“假摔”事件,以及上届全运会金牌内定传闻。
十二运尝试进行改变。组委会一直高举“节俭办全运”的口号,各个方面倡导节俭,开幕式取消了文艺演出、不燃放大型烟花,各种宴请也被取消代之以自助餐。
场馆建设方面,以现有场馆为主,纯粹为全运会新建的场馆仅有10个。这10个场馆建在高校或新建城市内,并非重复建设。甚至在项目规模、运动员规模以及媒体数量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幅度地缩减。
欧洲有谚语: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体育的原本就应该归体育,辽宁全运会向着正确的方向迈进了一步,虽然只是一小步。节俭办全运,不可能完全杜绝丑闻的滋生,但至少让权力寻租的空间变得逼仄,纳税人的钱没有大肆挥霍,花得也相对更透明些。
但节俭办赛不应该只成为一种口号,或者时髦风潮,一阵流行风过后很容易变成了明日黄花。公众有此担心也在情理之中。现在,倡导节俭是时代的背景,十二运便将节俭办赛上升到一个显眼的位置。假如社会出现新的风气,未来全运会以及其他赛事是否会像向日葵般摇摆呢?
节俭办赛不应该只是一种时髦风气,而应该被作为一种传统固定下来,成为未来筹办任何赛事的宗旨之一。全国性赛事的本质是为运动员提供展示水平的舞台,向公众提供一场视觉盛宴。像全运会这样的赛事,原本就不需要大肆兴建新的场馆,不需要借办赛之名行各种扰民之实。它不应该成为各级官员提供邀功请赏的资本,甚至行蝇营狗苟之事的暗箱。
十二运倡导“节俭办全运”,净化了围绕在全运会周围的污浊之气。管理者们应借此东风,考虑继续为全运会松绑,让其真正变成一项回归体育本质的传统型赛事。真若如此,我认为全运会完全有理由继续活下去。
□张宾(新京报体育评论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