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经济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经济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银行“风景独好”带来麻烦

2013年09月03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 一家之言

  中国银行业的利润丰厚,并不表明这些企业的竞争力就很强,商业模式领先世界,相反他们依然是坐收政策性息差红利,赚取无风险利润;过度发展表外业务,导致资金空转现象越来越严重;对实体经济支持积极性不高,宁可做“钱对钱”的生意。

  近日公布的《2013中国企业500强分析报告》显示,在服务业500强中,银行业以不足一成的企业数量,贡献了近七成的利润总额,而268家制造企业创造利润4382亿元,还不及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利润总和的57%。

  金融与实业,本应相伴而生,但近几年银行业的利润“独大”,进一步映衬出制造业的不易,实体经济的低迷。而且,二者的背离趋势,在近些年呈现愈发严重的趋势。

  应该说,这些年,随着资产泡沫的不断膨胀,国进民退趋势的加剧,制造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不仅仅面临着生产成本的上升、行业准入“玻璃门”加厚,利润率极低等问题,而且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襄助”功能不仅没什么提高,相反却是在不断侵蚀制造业的利润。

  尽管,因为银行业的拉升,服务业整体数据变得好看不少,似乎是“调结构”正朝着预期目标行进,但这却是一个假象。数据显示,2010年至今,中国银行业增速独占鳌头,除银行业外的其他行业,营收、利润、资产、纳税和从业人数等指标,在服务业中的占比在逐渐下降,其中利润和纳税总额的下降速度,表现得更为明显,特别是利润总额上,银行业占服务业总利润的比重,已经从2009年的58%升到了2013年的近68%。

  银行业的“风景独好”,正给中国经济带来越来越大的麻烦,很可能会导致新的结构性沉疴,甚至最终会成为“调结构”的一部分。这样的为结构调整找麻烦的事儿,必须将其扼杀在还未到畸形的状态。

  盈利空间过度向银行倾斜,蕴含巨大的风险,于银行和金融体系发展,于实体经济而言,都是弊大于利。中国银行业的利润丰厚,并不表明这些企业的竞争力就很强,商业模式领先世界,相反他们依然是坐收政策性息差红利,赚取无风险利润;过度发展表外业务,导致资金空转现象越来越严重;对实体经济支持积极性不高,宁可做“钱对钱”的生意。

  理论上,银行业乃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二者本应“鱼水情深”。但现在,银行业体量膨胀速度过快,将那些本应疏导至实体经济的货币存量,滞留在银行体系内循环。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产业资本也被吸附于信托、理财等银行产品之上,加大了产业资本金融化的风险。最终,助长的是投机氛围,恶化的是经济结构。

  两个月前,“金十条”出台,目标直指“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推动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结构性问题”。而不久前取消的贷款利率下限,似在开启新一轮金融改革。以此为起点,真正让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业竞争格局、民营银行、汇率机制等层面,都有实质性的突破,让银行业真正成为市场化的主体,纠正银行和实体经济的背离状态也就做对了一大半。到时候,中国企业500强,才能够名副其实。

  □倪金节(财经评论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