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8:走读中国·白酒原产地之泸州(一)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8:走读中国·白酒原产地之泸州(一)

泸州 城下醉堪老,水上酒旗红

2013年09月04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泸州江阳区,几名菜贩在江边洗香葱。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前夕,泸州市民在江边河滩上烧纸祭奠逝去的亲人。
酒文化博物馆内,鳌身上雕刻着“酒”字的各种写法。
一座老窖池酿酒房里,一名工人在打扫厂区。
泸州凝光门边的露天理发角。
夏天,长江和沱江是泸州市民天然的游泳池。泸州地处两江交汇的河谷地带,城市上空的水汽就来自两江,经久不散,绵绵不绝地融入了浓香型白酒的酿制之中。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关注走读中国微信公众平台
泸州街边的桂圆成筐成筐地堆在水果摊边。再早些时候,这里还能看到本地出产的荔枝。

  泸州:“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旗红处一江明,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香给客橙。”素有“巴蜀第一才子”之称的清代诗人张船山的《泸州》道出酒城的风貌。泸州,古称江阳,是长江和沱江交汇之地,地处“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又称“中国酒城”。泸州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交界处,过去被称为“鸡鸣三省”,江河汇流带来了湿润气候,交通要冲带来了重要物资的集散,依山傍水带来了移民文化与多民族聚居。泸州的酒依旧在数百年的老窖酝酿发酵,而泸州城内的气息也仿佛不受时光的影响,在川地的河谷地带带着传统的浓香,氤氲不散。

  物产

  它们和酒之间有个约等号

  中午,31℃,泸州江阳区慈善路,泸州白糕老店前,小罗已经等待了半个小时。她定了100个白糕,给即将出门的朋友带上。这是正宗的泸州小吃,源于清末民初,用本地的优质糯米,经水泡、磨细、发酵而成,辅以白糖和蛋清等,口感柔软香甜,一出锅就被买光,从早到晚,日复一日。

  同样火爆的还有白糕老店旁边的红桥猪儿粑——一种以糯米为原料的包馅的粑粑。“泸州的小吃是酒文化的外延。”作为酒文化研究专家,泸州市文物管理局局长冯健解释泸州饮食与酒的关联,“泸州地方食品的多样性,反映当地物产富饶,粮食产量丰富,而粮食是酒的来源。白糕和猪儿粑的原料都有糯米。同样有糯性的还有泸州的糯红高粱,这种高粱单宁含量高,是泸州老窖酿酒的原料,产出的酒五味俱全,口感独特。”

  “江安食不足,江阳酒有余。”这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寓居泸州期间看到的场景。当时遍地栽种的泸高粱就已经用来酿酒。在《山谷全书》中,黄庭坚更是描绘了泸州酒业的兴盛:“州境之内,作坊林立。官府士人,乃至村户百姓,都自备糟床,家家酿酒。”

  与小吃同样多的是街边的桂圆,成筐成筐地堆在水果摊边,3元或5元一斤不等。再早些时候来,还能看到荔枝。泸州处在中国晚熟荔枝生长的最北方地带。在冯健眼里,荔枝和酒之间有个约等号,有荔枝的地方说明有着非常适应亚热带水果生长的季风性湿润气候,这种气候也特别适宜酿酒微生物的生成。但又不同于同样出产荔枝的广州,泸州炎热,而且地处河谷地带,空气无法散开,因此便融入了好酒的酿制之中。

  江阳

  老窖泥中看不见的“烤酒匠”

  泸州上空的水汽来自长江和沱江,两江在这里交汇,继而东流。两江之间的半岛就是泸州的中心城区——江阳区,也是古江阳的中心地带,一个个酿酒作坊曾在这里林立,酿酒的匠人们也在这里劳作生息。如今,很多老窖池仍在使用,最著名的当属位于三星街国窖广场的四口1573年的老窖池。历经几百年的窖泥富含微生物,它们是酿酒过程中看不见的“烤酒匠”,生生不息地酿造出泸州的浓香型白酒。现在泸州老窖集团著名的国窖1573白酒就是从这些窖池里酿出,它们既是生产车间,又是供游人参观的酒文化旅游景点。据说,像这样百年以上、仍在生产的老窖池仅泸州老窖集团一家就有1619口,泸州其他酒厂也不乏百年以上的老窖池。

  时光倒流回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生活的年代。他曾被嘉靖皇帝贬谪至云南长达30余年,经过泸州时,他看到的应是这样的场景:两江之间的泸州城拥有完整的城墙,一个个酿酒作坊临江或者临街而建,酒楼和手工铺子也穿插其中;在船上远远地就能看到城内最高的建筑白塔;驶近些,便可看到天成生大曲酒、江安竹器铺、酒中仙酒楼的招幌在风中飘扬;过往商贾、小贩和居民从会津门、凝光门等城门下来到江边,一坛坛泸州酒也从城门中抬出来运到江边;然后,长江和沱江上云集的商船把泸州酒带往沿江各处;靠近江边的大船用作酒楼,挂着河鱼、江阳鱼的门面,酒楼里的客官们觥筹交错,推杯换盏……

  当然,还有泸州城内著名的南定楼,和岳阳楼、黄鹤楼一样,这里也是文人墨客经常光顾的登临把酒之地。

  滨江路

  酒香留痕如江风绵绵

  如今,南定楼、江面上的船只以及高高的明城墙,都已烟消云散。没有了城墙的长江边现在是滨江路,划分为一段、二段、三段和四段。这一带是泸州人的休闲区域,其中馆驿嘴是江阳半岛伸向长江的最前端,沱江在此汇入长江,地理位置相当于重庆的朝天门。在水运发达的年代,这里曾经驿馆林立,而今只剩下一个地名。不过,临江的广场上仍然充满了与酒有关的刻字、雕像以及诗词。江岸的一块石头上就刻着杨慎著名的《临江仙》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当地学者考证,杨慎一生只在泸州见过长江,因此这首词应该是他在泸州所做。

  滨江路两侧遍布着带机麻服务的茶馆、串串香和大排档,间或有个卖散酒的铺子出现在路的拐角处。常喝酒的泸州人喜欢拎着酒桶到酒铺打上点散酒“喝单碗”,花生米是最常见的下酒菜;也有人啥也不吃,只喝酒,叫做“寡单碗”。

  从滨江路走下台阶,便是河滩。长江和沱江是市民天然的游泳池,城中常见卖游泳衣和游泳圈的摊位,过去问哪里有游泳池,摊主答曰“江里就是啊”。在江里游泳的人身后拖着一个橙色的球状浮标以示安全,一艘十几米长的货轮就从他们身后驶过。

  酒城的痕迹无处不在,江对面的坝子上挂着国窖1573的广告牌;远处横跨长江的大桥本叫茜草大桥,由泸州老窖赞助修缮后,已改名为国窖大桥。

  太阳渐渐落山,时值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前夕,河滩上烧纸祭奠的人越来越多。同北方城市里在十字路口烧纸不同,泸州人更愿意选择在开阔的河滩。星星点点的火焰布满江边,远处大桥上的灯渐渐亮起,滨江路边小馆里的音响轰鸣着……暗夜中,绵绵的江风正把人们的哀思连同此时城内的一切,从此岸带到彼岸。

  凝光门

  如镜江水映射水运繁荣

  凝光门是泸州仅存的古城门,因城门外的江水平静如镜而得名。但现在的凝光门已湮没于嘈杂的市井之中。门洞仅容一辆车穿过,经常遇到两车交会、一车倒着上坡让路的情景。门洞的一边是做水果生意的小摊贩,另一边一个放着老式脚踏缝纫机的裁缝铺。墙根有个露天理发角,镜子贴在城墙砖面上,镜前穿着白色上衣的理发师正为男人剃须,镜面中映射的仿佛只有“回忆”二字。

  凝光门附近有铜店街和铅店街,这里当年集中着转运滇铜、黔铅去往长江中下游的专业货栈,也昭示着泸州曾经繁荣的码头文化。在泸州老窖集团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杨辰小的记忆里,上世纪70年代,泸州的码头边还停着很多木船,还有纤夫拉纤,砖瓦和砂石头都靠船运输;而当沱江和长江上都修了桥,公路铁路发展起来后,船的使用就越来越少了。

  小市

  仿佛动弹不得,却又氤氲不息

  现在,泸州小市的地名里也还有中码头和上码头。小市,相对于江阳这个繁荣的大市而得名,在沱江的另一边。现在走沱江一桥不到一分钟即可过江,以前却要从泸州城的鱼竿渡乘船来回。小市是个喝酒的好地方,明代这里有以窖酒好而闻名的“杏花村”,是个前店后厂的老作坊,吸引着好酒之人前来畅饮,杨慎就留有“花骢小市频频过,落日凝光缓缓归”的诗句。

  现在的小市保留了四个清代窖池群,都已成为泸州老窖的酿酒工厂。走在小市的下大街附近,一股酒香飘在空气里。这些窖池群与两边的门市、五金铺、烟酒铺并排,外观都保持了川南民居的颜色和样式。陈老板的小卖部就在一个窖池群的边上,铺子的墙上也像酿酒车间里挂上了一层黑黑的物质,这不是单纯的灰尘,而是融合了酒池常年发酵后形成的丰富微生物。

  张大姐的古楼山老酒坊的销售门面正对着另一个清代窖池群,铺子里放着几大坛子原浆酒,坛身上标着20元和30元一斤的字样。张大姐在门口放了台缝纫机,闲的时候做点针线活。这样的酒铺子在小市并不少见,有的铺子柜台上还摆着老式的算盘。正值午休,整个小市充满了慵懒的气息,和老窖池群、老房子以及里面的老物件一样,仿佛动弹不得,却又氤氲不息。

  ■ 酒器

  麒麟温酒器:泸州酒城的象征

  1986年冬,泸州上马镇出土了一件青铜器文物,长35厘米、宽27.5厘米,高26厘米,重9公斤,集中了狮虎鹿豹龙等吉祥动物的造型,功能是温酒,后被命名为麒麟温酒器。麒麟温酒器在我国发掘出的古代酒器中属孤品,也是泸州酒城的象征,无论是在泸州市博物馆还是国窖广场的酒文化博物馆,它都占据着重要的展示位置。

  麒麟温酒器的腹腔是炉膛,尾部是炉门,饮酒时打开尾部炉门,在炉膛内放置木炭,将酒杯盛酒置于麒麟腹部两侧盛水的圆鼓内,酒随水温而升温,前胸和臀部通联,水可循环从口腔喷出,还有热气蒸腾,虽然对于它的断代仍有分歧,但已说明了当地人饮酒时对情调的讲究和当地酒文化的特色。

  ■ 酒源

  民族聚居区与酒文化

  ●冯健,泸州市文物管理局局长

  凡是民族聚居情况比较复杂的地区,即文化多样性比较典型的地方,酒文化都比较典型,那里的人们也特别嗜酒,这个地区酒的生产和销售也就比较活跃。

  泸州就符合这几样因素。它是多民族聚居区,除了汉族,还有苗族、彝族、回族等39个少数民族。酒、茶、盐是属于嗜好型用品,容易让人产生依赖感,所以酒是最好的民族磨合剂,是民族感情的维系剂,是民族矛盾的融化剂。往往越落后的民族,酒的影响越明显一些。酒让人关注到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酒的客观属性决定的。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范烨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秦斌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