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冰
性别:男
祖籍:山西应县
生前评价:60年来影响中国语言学习的十大人物之一
职业: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教授
去世时间:2013年8月17日
终年:92岁
死因:呼吸衰竭
一本《薄冰英语语法》,影响了几代人,从50后,到90后乃至00后。
他不计名利,他对学生说,要做别人不屑做的,但有意义的事情。他就是英语界泰斗——薄冰。
“他所做的事情只为了传道授业。”他的学生这样评价他。
1993年,薄冰在《学英语》报的专栏答问结集出版,其自言道:“我曾经是一名英语教师,对中学师生在教与学中的甘苦,至今难忘。所以,我不论多么忙碌,对所提问题总是立即欣然作答。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在我有生之年也将如此。”
缘分
熟悉薄冰的人知道,他就是这样一个有人情味的长者,为人随和而周到,没教授架子。哪怕是让自己受益的一本语法书,他也懂得感恩。
开明出版社的焦向英急需找到一个语法作者,他想到了薄冰。
这样的重要人物,需要他这个时任社长亲自出马,1996年左右,他造访薄冰。
“开明出版社和开明书店是什么关系?”薄冰问了,焦向英如实回答,开明出版社的前身就是1926年由叶圣陶等人创立的开明书店。
薄冰立刻就瞪大了眼睛,“就交给你们出了”,当时,他手上已有一份英语语法文稿雏形。
说完,他从屋里拿出一本《开明英文文法》,递给焦向英翻了翻,书的封皮很旧,显然用得很精心。
这本书是1947年左右,叔叔在上海给在国立浙江大学外文系念书的薄冰买的。7个兄弟姐妹中,薄冰排行老五,大哥念成医生后,把他培养了出来。
就是因为这本案头书,让薄冰觉得和开明有缘,需要回报。
熟悉薄冰的人知道,他就是这样一个有人情味的长者,为人随和而周到,没教授架子。
1992年,作为论文导师,他负责指导宫东风的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在论文送审阶段,还特意把宫东风叫到自己家里,给他一盒碧螺春茶叶。宫东风明白,薄冰老师怕他给那个老师送审论文时,失了礼节。
他的家门,也常常向学生打开。儿子薄古记得小时候,晚上常在家里看到,父亲给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单独补课。
就连素未谋面,只是寄信给他的中学英语老师,如果觉得其文章写得好,他都会特意照顾,叫朋友想办法帮他们发表文章。
原则
薄冰做人一向低调,任焦向英怎么劝,薄冰都坚决反对用自己名字给语法书冠名。最后,只好利用排版手法,将“薄冰英语语法”拆成两行,“薄冰”二字在上,“英语语法”四字在下。
读者们对薄冰的偏爱,不是没来由的。
1964年,商务印书馆将薄冰自己编写的公共英语课语法讲义,编辑出版,而随着外语考试由俄语重新变成英语,这本《英语语法手册》迅速脱颖而出,成为影响几代人的英语语法教材。
经常译介国外传媒动态的北外教授展江说,自己最初的英语底子,还是靠手抄1975年版《英语语法手册》打下的。
而以他名字命名的《薄冰英语语法》一经问世就受到追捧,很多人把它买来当作礼物送给孩子。
“薄冰热”也愈演愈烈,该书累计发行量达到数百万册。
2011年,台湾一家出版社在引进薄冰著作时,更是将“五亿人口的英文老师”、“六十年来影响中国语言学习的十大人物之一”的评价,送给薄冰。
但鲜有人知道,他曾坚决反对用自己名字给语法书冠名。
“现在是市场经济,如果都叫英语语法,还怎么区分啊,冠名没事的。”焦向英与原北外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何政安都劝慰他,但薄冰坚持推辞,“国外的朗文辞典也只是挂出版社名字嘛。”
迫于无奈,焦向英和何政安只好利用排版手法,将本在一行的“薄冰英语语法”拆成两行,“薄冰”二字在上,体现是作者,“英语语法”四字在下。
他那本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高级英语语法》也是如此,据何政安回忆,是出版社后来将“薄冰主编”加了上去。而后关于他著作的研讨会,他一概不参与。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读书人,纯粹,原则性强。”何政安说,1980年代,北京成立了一所新大学,北外当时有干部调到那边,想着把薄冰请过去当新校的英语系主任。
薄冰只是推辞:“我就搞点书还行。”
遗憾
焦向英认为,薄冰虽然有自己的原则,但不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也很在意别人的感受,活得也很豁达。让薄古遗憾的是,父亲一辈子只工作了,都没怎么出门旅游。
搬到儿子薄古家前,薄冰拖着80多岁的身子,即使连着几天拉肚子,也不愿麻烦薄古。
2010年,薄古把父亲接到家里照料,却发现他经常不吃饭,便问他为何如此。
他说,自己已经活了很长时间,总是拖累别人也不好。
以前在北外家属楼,何政安说,大家总是私下抱怨,怎么薄老家的保姆那么清闲,还有空出来打麻将。
原来是薄冰不让保姆给他做饭,就自己去学校食堂打饭吃。
他总对薄古说,要与人为善,成人之美。让薄古遗憾的是,父亲一辈子没怎么出门旅游。
曾有一个青岛的读者给薄冰来信,收到信件后,他向薄古感慨自己还没去过青岛。他在台湾的侄子说,薄冰赴台看望自己的三哥时,也只呆了一周,即便出门,也只是去书店翻词典。
他读书也似乎只为了工作,何政安有一次去拜访,发现他正在读英文版《红楼梦》,边翻书,边啧啧,“这个例句很有用”。
读书时,还常常听不到水烧开的声音,常忘记及时去关火,弄坏了好几个水壶。
“等我写完这本书。”对儿子建议他出去旅游,薄冰就这么说,结果,写完一本,又这么一说。一本接着一本,一辈子,他著写和主编57本著作后,却发现自己老得走不动了。
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饱受肺炎折磨的他,会冲着薄古,用手指指桌子,再指下自己,意思是要坐起来继续写书。
薄古拗不过他,就拿个硬板过去,“您先签个名字给我看看”。
字,却不成形了,失望突然爬上他衰老的脸庞。
寄语
您一生笔耕不辍,诲人不倦,为人忠厚,不讲吃穿。您教育儿子要做对人民有用的人,您做出了表率。您留下的57部著作,惠及无数莘莘学子,也是对您最好的纪念。——儿子薄古
天堂路远,一路走好,大爱永留人间。
——晚生何政安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许路阳 陈白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